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02次
作者:曾雪飞, 邹贵雄, 闻锦琼, 陶艳红, 陈国华,何颖慧, 余蓉
作者单位:1.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1 2.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应用于哮喘儿童的意义。方法: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哮喘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呼吸生理参数。结果:大气道功能均以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敏感 ,小气道功能以用力呼气 25 %流速(FEF25) 、用力呼气 50 %流速(FEF50) 、用力呼气 75 %流速(FEF75)敏感, 缓解期多数患儿小气道功能仍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小气道功能在病情判定、疗效观察、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童 肺功能测定 哮喘 The Applic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ZENG Xue-fei, et al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Guangdong 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structive of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applicated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s:Using JAEGER Master Screen diffusion determinator to determine respiratory physiologic parameters respectively both in period of acute episode and remission. Results: PEF was the most sensitive one in all parameters of major airway function ,FEF25 、FEF50、 FEF75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one in all parameters of minor airway function ,there was still different degree decrease of minor airway function in most patients of catabasis. Conclusion: The minor airway func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judging the state of asthma ,deciding curative effects and instructing treatment. Key words: Children; Pulmonary function monitoring; Asthma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0.9%~1.1%,南方地区为2%~5%,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哮喘儿童常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而肺功能检测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其病理生理变化的存在及程度,为探讨儿童哮喘的肺功能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及受损程度,我们对符合要求的 95 例哮喘儿童进行了肺功能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指定的标准[1]。诊断为哮喘的5岁以上儿童均入选观察治疗组。95 例哮喘儿童来自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儿科门诊哮喘专科和病房,其中男 47例,女 38 例,年龄 5~13岁 ,平均 8.4岁,病程 3 个月~8 年 ,平均 4.5年。急性发作期50 例 ,缓解期45例。均进行了肺功能检测。 1.2 方法: 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德国耶格(JAEGER.MasterScreen Diffusion,耶格肺功能软件LAB4.5X)进行测定,将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参数输入肺功能仪,按照标准操作要求,由专职人员指导示范操作,在哮喘儿童掌握了操作要领并能按规范完成动作后进行测定,分别测定3次,取其中最佳值作为测定结果。 1.3 测定指标:①大气道功能:用力肺活量(FVC) 、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 、第一秒最大呼气率 ( FEV1 %) 、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R) ;②小气道功能: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 、用力呼气 25 %流速 ( FEF25) 、用力呼气 50 %流速 ( FEF50) 、用力呼气 75 %流速(FEF75) 。
1.4 测定结果分度: 按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数判定肺功能损害程度,> 80%为正常,80%~ 60% 为轻度损害,60%~ 40% 为中度损害,< 40%为重度损害。
2 结 果
儿童哮喘发作期大气道功能指标异常率: FVC为 52.3% ( 26/50 )、FEV1 为 46% ( 23/ 50 )、FEV 1% 为 12.0% ( 6 /50)、PEFR 为 88.0% (44/50) , 其中 PEFR 异常率最高, 重度损害占 24.5%(12 /50) , FEV 1% 异常率最低, 均为轻度损害; 小气道功能指标异常率: MMEF 为 95.2% (47/50)、FEF25为100% ( 50 /50)、FEF50为100% ( 50 /50)、FEF75 为 96.5% (48/ 50) , 均高于95% , 且三者之间异常例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 其中 FEV25 、FEV50重度异常率明显高于其它两项(P< 0.01) (见表1)。表1 50例哮喘儿童发作期肺功能变化(略) 缓解期哮喘肺功能指标异常率: FVC 为 4.4%(2/ 45)、FEV 1为 0% (0/ 45)、FEV 1% 为 4. 4% (2/45)、PEFR 为 35.5% (16 /45)、MMEF为78.8% (35/45)、FEF25为 84.4% (38/45)、FEF50为88.9% (40 /45)、FEF75为 80.1% (36/45) , 大部分哮喘患儿缓解期小气道功能仍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见表2)。 表2 45例哮喘儿童缓解肺功能变化(略)
3 讨 论
肺功能检测是儿童哮喘诊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中 FEV1 及 PEF更是哮喘诊断标准及分型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急性发作期FEV1 是反映较大气道呼气期阻力的重要参数 。而 FEV1 %比 FEV1 更敏感 ,无症状的轻度哮喘患儿 FEV1 可能在正常范围 ,而 FEV1 %常降低[2]。PEF在反映气道不稳定性、判定病情轻重及监测其长期变化、衡量临床治疗反应方面有重要价值。MMEF 或 FEF25~75与 FEV1 相比 ,更能反映小气道的阻力 ,在评估小儿哮喘的气道阻塞方面比 FEV1 敏感[3] ,FEV25~75是随访病情变化较好的参数之一[4]。 关于儿童哮喘发作期肺功能指标的敏感性,本组 50 例,结果与报告相符,显示MMEF、FEF25、FEF50、FEF75四项均非常敏感, 尤以 FEF50最敏感。而大气道功能的敏感指标各家报道不一。缓解期大气道功能明显改善, PEFR 异常率最高, 为 35.5% , 且多为轻度改变, 但小气道功能指标 FEF50仍有 88.9%有不同程度损害, 其中 35.5%为中、重度损害, 反映小气道持久性病理改变, 提示对哮喘患儿应予以长期抗炎治疗, 以彻底控制气道炎症。 哮喘患儿发作期及缓解期大、小气道的敏感指标 PEF 与FEF25、 FEF50的异常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 , 提示无论哮喘发作与否均以小气道功能受损为主, 说明对早期、轻型病例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缓解期病人的随访, 小气道功能检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肺功能的检测和结果判断是诊断哮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外对小儿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检测已经广泛开展,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必要检查,而国内仍存在对肺功能检查忽视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了临床表现、影像学、生化和病理学的检查,而忽视对其生理学的检查和评价。近年来一些医院逐步开展了小儿肺功能检测,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哮喘诊治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哮喘疾病的诊断中缺乏客观的依据而造成诊断的不及时,使许多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造成连续采用多个疗程的抗菌素和止咳药物,对患儿进行不恰当和无效的治疗,或治疗后由于无肺功能检测,患儿自行停止治疗,造成病情反复。本研究旨在对所有诊断为哮喘的5岁以上儿童进行肺功能检测,为指导治疗、监测病情、评价疗效、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得哮喘儿童得到系统规范的治疗,从而减轻哮喘患儿及家庭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 中华儿科杂志 , 2004, 42 (2) : 100 - 106.
[2]Enright PL ,Lebowitz MD , Cockroft DW. Physiologic measures :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asthma outcome[J]. Am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4 ,149(2) :59.
[3]Pfaff J K,Morgan WJ . Pulmonary func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4 ,41(2) :401.
[4]刘建梅.肺功能检查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0):82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