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从脾论治小儿咳嗽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09-08-01  浏览次数:617次

 作者:张立秋, 宋长艳, 徐薇薇    作者单位:150040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张立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宋长艳,徐薇薇)

 【摘要】  目的 观察苓术冲剂对小儿痰湿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5例痰湿咳嗽患儿,口服苓术冲剂,药物组成:茯苓、白术、太子参、陈皮、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炙甘草。药物比例1∶1∶1∶1∶1∶1∶0.5∶0.5∶0.5,服用方法:3~6岁,每日1/2剂,分3次冲服;7~14岁,每日1剂,分3次冲服。10 d为1个疗程。结果 痊愈47例,占85.5%;好转6例,占10.9%;无效2例,占3.6%。结论 苓术冲剂具有健脾理气、除湿化痰之功,治疗顽固性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脾生痰核/治疗; 痰湿阻肺/诊断; 咳嗽; 茯苓/治疗应用; 儿科病症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多发的肺系病证,四季皆可发生,以冬春季为多,治疗药物较多,但对于痰湿咳嗽的疗效不甚满意。笔者收集、整理了小儿咳嗽病例55例,采取从脾论治的方法,予自拟苓术冲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55例为200701~20080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患儿,诊断为痰湿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其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3~14岁;病程3个月至2年。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2)好发于冬春季节;(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性啰音;(4)X射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1)反复多次的支气管感染,病程超过2年;(2)每次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3)有咳、喘、炎、痰4大症状;(3)X射线胸片显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

    1.2.3  药物组成  天江中药颗粒(江阴市天江制药厂,批号:0904041),茯苓、白术、太子参、陈皮、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炙甘草。药物比例1∶1∶1∶1∶1∶1∶0.5∶0.5∶0.5,服用方法:3~6岁,每日1/2剂,分3次冲服;7~14岁,每日1剂,分3次冲服。10 d为1个疗程。

    1.2.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痊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啰音消失;(2)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咯痰减轻;(3)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1.2.5  转归与预后  痊愈47例,占85.5%;好转6例,占10.9%;无效2例,占3.6%。

    2  讨论

    痰湿咳嗽,属于内伤咳嗽之一。小儿患本病与成人相比较少,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病程缠绵难愈,属于“久咳,久嗽”,也有学者称之为“顽固性咳嗽”,多发生于体质较虚弱,同时患有佝偻病,贫血,厌食等疾病的小儿。其临床特征为:咳嗽重着,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脉滑。辨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特征。其病因为小儿伤于乳食、生冷;也有滥用西药,长期服用清热解毒药物,每每克伐脾阳,脾升胃降功能失职,酿生本病。其病机为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湿内生,蕴于肺络,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久咳之后,肺经虚矣,而成虚咳,治疗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痰多而稀,痰之酿生,责之脾虚,“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主治在脾,治脾以运为著,运化正常则痰自化也。《儿科心鉴》云:“若脾气虚冷,则不能相生,是以肺气不足,风邪外袭,痰湿内生,治以补其脾肺……大抵脾气不足,则不能生肺家之气,……”,“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3]。古人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温脾益气健运之方治疗不思乳食,饮食停滞,泄泻,呕吐,腹痛等脾胃虚症候[4],这些方药也适用于痰湿咳嗽、气虚咳嗽,可谓异病同治。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凡一咳而出者,属脾虚不胜湿而痰滑。痰盛者先实脾,补肺不补脾,非其治也,虚则补其母,脾为肺之母。这些论述为其辨咳嗽证病位之属肺属脾和治疗重在治肺治脾,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从脾论治,并不是割裂脏腑之间的联系,而是以脾为首,统辖其他脏腑。因为肺脾有着母子相生的关系。虽属肺系病证,乃因患儿脾胃本弱,病久正气大耗,脾胃更虚,肺气先伤,土虚不能生金,肺脾同病。慢性咳嗽的发生发展,病情反复加重,与肺系反复感染密切相关,往往易伤难调形成卫虚感染再卫虚再感染的恶性循环局面。从调脾入手,协调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使肺气脾气充旺,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阻断病邪内传途径,避免滋生变证。同时还能起到强肺固卫,增强抵抗外邪的作用。

    苓术冲剂,由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而成,具有健脾益气,除湿化痰的作用。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中茯苓、白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陈皮、半夏相伍增强燥湿化痰之力,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药相伍,各有所长,苏子长于降气;莱菔子长于消食,下气祛痰;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长于豁痰。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从典型病例可以看出,反复咳嗽后属于肺脾两虚、标本俱病,虽经治疗标证已解,然肺气未复,乃脾虚失运,不能散精,上输于肺,则咳嗽难愈。故从脾论治,土能生金,肺气一足,其痰速消,咳嗽治愈,乃合乎“虚则补其母”之旨,切记“见痰休治痰”[5]。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赖阳气之温煦,无病者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有病之时,要注意五脏之气,“温养正气”,“固养元阳”,尤其是治疗久咳之时,对肺脾之气要尤加固护。要注意防止阳气受戕,只有保护小儿阳气,才能少生病、不生病,使其元气充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2.

[3] 朱锦善.儿科心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46.

[4] 汪受传.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8,4(2):11.

[5] 王霞芳.董廷瑶教授从脾胃论治儿科病证[J].中医儿科杂志,2008,4(2):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