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泻贴敷脐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1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5-23 浏览次数:1172次
作者:黄梅,张兰
【关键词】 止泻贴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出现小儿“秋季腹泻”的流行,到70年代检出轮状病毒证实其为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源至今,仍有较高的发病率。我们通过自制的止泻贴敷脐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收住我院儿科患儿112例,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抗体检测等)确诊为秋季腹泻。其中男63例,女49例,年龄为6个月~3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1例,对照组51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即静脉注射利巴韦林、补液及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口服思密达等。观察组加用止泻贴,云南白药1g,易蒙停(口服量)、氯丙嗪(1支)加入适量60%~70%酒精调成糊状,敷于清洁后的肚脐上,并用风湿膏固定,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天。个别对酒精过敏患儿改用醋调制。 1.3 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大便次数1~2次/日,性状恢复。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好转。无效:症状与就诊时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7例(77.05%),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44%。对照组治愈26例(50.98%),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47%。加用止泻贴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两组的止泻时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略) 3 讨论
“秋季腹泻”是当前儿科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病程多在4天以上。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脱水常见,快速止泻成为患儿家长和临床医生最迫切的要求。 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是三七、麝香。三七对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增加循环血流量 [1] ,促进受损小肠上皮的修复和双糖酶活性的恢复。麝香为芳香开窍要药,内透骨髓,外彻皮毛 [2] ,使敷用的药物吸收更完全。易蒙停可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减少肠蠕动,还可延长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促进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吸收 [2] 。氯丙嗪抑制由 cAMP和cGMP增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在腹部最薄部位(脐部)通过透皮剂的导入使三七、易蒙停、氯丙嗪协同作用于肠道,明显缩短了患儿的腹泻时间,有效率达93.44%,由于采用局部用药,方便、副作用少,降低了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冉再德.中华药海(上),第2册.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9,1068. 2 潘贤.新编药物实用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527;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