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659次
作者:管志伟,丁樱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艾灸临床应用于肾病综合征,主要取决于其活血化瘀、调节免疫防御功能、降血脂、调整血压等功用,对缩短疗程、减少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等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艾灸;肾病综合征;小儿
灸法是用艾柱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烤,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灵枢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艾灸可以弥补药物与针刺之不足。《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温和,用作灸治材料,使热气内注,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肾病综合征临床以“三高一低”为特征,患儿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同时常合并其他并发症,均影响药物疗效,延长用药疗程,影响预后。艾灸外治肾病患儿,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阴阳、虚实,激发人体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且操作简便、安全、廉验、无毒副作用。
1活血化瘀
《灵枢•官能》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说明灸法对气血的运行,有使其推而上之、引而下之的作用。灸法能通十二经、入三阴、温暖经络、宣通气血、化瘀散结。艾灸神阙、关元、三阴交、隐白、足三里可调整阴阳、补益脾肾、通调冲任、理气和血。现代研究发现血瘀证的病理基础是局部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艾灸局部穴位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故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有利于组织修复[1]。西医学也认为肾病小儿普遍存在高凝黏血症,高凝黏血症是血瘀证的类型之一。活血化瘀法已贯穿小儿肾病治疗的始终,特别是肾炎型肾病,已成为较为常用之法。
2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
《千金方》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灸法之所以能够保健强身,是由于灸能扶阳培元。人体以阳气为本,阳气“卫外而为固”,人若阳气常盛,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强健而不易发生疾病。穴位多选用内关、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特定穴和强壮穴。大椎是督脉的代表穴之一,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点,灸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因其在督脉上的特殊地位,古今常选为保健防病要穴,以其振奋通调督阳、强壮保健、抗炎免疫之功。感染是肾病患儿最常见的合并症,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功能的低下、异常及紊乱,反复的感染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主要原因。临床用于提高免疫力的药物,通常疗程长,作用缓慢。而艾灸直接作用于机体穴位,能影响血液循环系统、提高免疫力,疗效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艾灸可调整机体各系统脏器的机能,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整体免疫能力。艾灸疗法是一种热辐射反应,其实质是通过温热刺激皮肤感受器,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灸疗对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有双向调节作用[2],慢性炎症常伴有免疫功能的障碍,灸疗的优点就是在抗炎同时又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3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高脂血症等病名在祖国医学中没有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发病机制,该病属于“痰湿”“痰浊”的范畴,其发病多为恣食肥腻,壅遏脾气,脾失健运,久病及肾,诸脏功能失调而致膏脂淤积。常选用手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配合神阙、关元、气海、悬钟、脾俞等他经治脾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既补益脾胃、升发脾阳、化痰涤浊,又能补益先天、消滞助运;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两穴共奏健脾化痰之功;神阙为生命之根,属丹田所在部位,为任脉经穴,灸之能温补肾阳、活血化瘀,与足三里合用,针对病因治其标,培补脾肾固其本,如此标本同治,先后天并调,故能收功,从而体现了灸法对机体调节作用的优势,以“调”达治,调动自身调节机能,使脂代谢诸指标之间起到良性双向调节效应。丰隆化痰降浊、运脾通脏、宣通气机、蠲化痰浊最为卓著;三阴交、阴陵泉均为脾经要穴,分别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及脾经合穴,有调理脾胃、健脾助运功用;神阙、关元、气海均为任脉经穴,有益肾调经、回阳补气、调理脾胃功能;悬钟属胆经穴,有疏肝利胆、通经络、祛风湿之功;脾俞属膀胱经,可健脾利湿、和胃助运。共灸上穴,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温补肾阳、通腑顺气、调脾降脂,起到降脂保肾的治疗作用。
4调整血压
高血压在中医学理论上大多数表现为上实下虚。上实者肝阳上亢,下虚者肾虚,主要病因责之于肾。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是阴气上承之源,阳气下潜之所。小儿肾炎型肾病高血压是影响药物疗效、蛋白持续不能转阴、加重肾脏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调整血压对肾病患儿尤为重要,口服降压药的同时辅以艾灸涌泉穴,能明显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和加快蛋白转阴。涌泉穴为肾经井穴、根穴、本部,也就是原气升发之地。艾灸涌泉穴既可补益肾气,调节阴阳平衡而固本,也可引实火下行,虚火亦引火归源。
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故感受寒邪、暑湿或伤于乳食均易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导致浊气上逆,胃失和降,脾阳湿困,不能运化升清而作泻。常选用中脘、胃俞、足三里、神阙。中脘为胃之募穴,胃腑经气聚集之处,又为六腑之会穴。《针灸甲乙经》言:“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艾灸该穴既能温通胃肠之腑、通降胃气、升清降浊,又能理气、益气、建中。通中有降,降中有升,补而不滞,有扶土抑木、建中温胃的疗效。胃俞是胃气输注于背部之所,《黄帝明堂灸经》云:“小儿羸瘦食饮少,不生肌肤,灸胃俞各一壮。”中脘、胃俞共用,符合俞募、阴阳配穴的原则,具有调理脾胃、健运中焦、益气养血、化痰祛浊的功效。足三里是胃经要穴,而胃是后天之本,刺激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脐为任脉要穴“神阙”所在,又为冲脉循行之处,为经络之总枢,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百脉、五脏六腑。脐的解剖学特征表明脐的表皮角质层最薄,脐周血管丰富,敏感性高,通过艾灸的刺激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机,调整胃肠功能,以达到祛邪愈病之功效。
6治疗汗证
肾病患儿经常应用激素,激素为阴虚阳亢之品,加之肾病患儿多数又为阴阳两虚的体质,先天元气不足,后天生成匮乏,精气自衰,卫气虚弱,不能固密肌表,阴血随气虚而暗耗,滋养不足,面色淡白无华,故汗证为肾病患儿常见病症之一。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气血的作用;神阙为小儿先天之元,肾为先天之本,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用艾条温灸可固表敛汗、调和营卫,阴阳重新达到新的平衡,自汗、盗汗趋愈。
7对室内空气消毒
艾叶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杀菌或抑菌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艾叶熏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由于肾病患儿免疫力低下,易交叉感染,所以室内消毒尤为重要。艾叶对10多种常见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如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等;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如石膏样毛癣菌、黄癣菌等。
8对抗雷公藤毒副作用
雷公藤类制剂是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应用于小儿难治性肾病方面疗效突出,但应用过程中出现一些毒副作用,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毒副作用的主要成分,如何将其毒副作用降低到最小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实验研究表明[3],艾灸不同的刺激量对于雷公藤甲素的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在升高白细胞方面,以较强刺激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拮抗药物对于脏器的影响方面,则中等程度的刺激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灸法疗效稳定,热力集中持久,时间延长,易激发经气,促使热力直达病所,作用维持时间较长。艾灸应用于肾病患儿可起到活血化瘀、调节机体的免疫力、调整血脂、降压、治疗并发症的作用,在协同药物治疗、增强药物的疗效、缩短药物使用的疗程以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疾病的预后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艾灸疗法使用方便,患者或家属可自行操作,价格低廉,尤其是具有无毒副作用的优点,为药物治疗作用所不及。
【参考文献】
[1]姜春华.血瘀证的研究[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312.
[2]袁娟,唐照亮.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60.
[3]李守栋.艾灸的不同刺激量对雷公藤甲素毒副作用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7,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