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皮瓣在腰骸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10-16 浏览次数:965次
皮肤肿瘤临床较为常见,手术切除是皮肤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小的皮肤肿瘤切除后,多数创面可以通过直接拉拢缝合修复缺损,但是较大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对于腰骸部较大面积的皮损,经扩大切除后创面较大,通过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虽然较为常用,但有很多缺点,如植皮后因受皮区皮片较薄,不耐磨擦,且色泽与周边皮肤差异较大,患者满意度差。我科采用0-Z皮瓣法修复腰骼部皮肤肿瘤术后较大的缺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来自于我院2006年2月一2012年6月期间的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573岁,平均62.5岁;病程6一42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鲍恩病3例,湿疹样癌2例,基底细胞癌1例,疵状癌1例,皮损均位于腰骼部;皮损面积10.2 cmx6.5 cm}3 cmx2.7 cm,所有患者均排除免疫系统疾病,均未发现局部淋巴结及远端器官转移。
1.2方法
1.2.1手术设计根据患者皮损恶性程度的差异,距皮损边缘0.5 cm}2.0 cm标记切除线,设计并标记皮瓣设计线。0-Z皮瓣是旋转皮瓣的一种变化形式(图1),两个旋转皮瓣分别设计在创面两侧,方向相反,创面呈0形,闭合后切口线呈Z形,0-Z皮瓣两个瓣的蒂位于缺损的两侧(图1)a
1.2.2手术操作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皮损区及皮瓣区行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满意后,沿标记线切开皮肤,沿皮肤深筋膜层完整切除病灶,电凝止血。沿皮瓣标记线下方筋膜层分离形成皮瓣,充分游离皮瓣并止血,注意皮瓣厚度及血运,牵拉皮瓣使张力适宜,闭合伤口,放置橡皮引流条,加压包扎固定。
1.2.3典型病例患者男,52岁。腰骸部基底细胞癌,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患者3年前发现腰骸部褐色斑片,伴痰痒,皮损逐渐增大,现面积约9.2 cmx5.5 cm,无明显渗出(图2A)。因患者皮损位于腰骸部,且面积较大,行扩大切除后缺损较大,故术前设计。一皮瓣修复创面,术中切除皮损行皮瓣转移,张力适中(图2B)。术后14d拆线,伤口I期愈合,皮瓣无坏死。术后随访,瘫痕愈合正常,无瘫痕增生,皮损无复发(图2C),患者满意2结果本组12例,皮瓣全部成活,视缝合后伤口张力状况于术后1014 d拆线,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一12个月,皮瓣区域色泽与周边正常皮肤一致,无感觉障碍,切口缝线瘫痕无增生,皮损无复发
3讨论
一般情况下,如果病灶范围较小或周围皮肤较松弛,将病灶切除后可直接拉拢缝合,而有的患者病灶切除后缺损范围较大,不能直接拉拢缝合或直接缝合后会造成局部变形或邻近器官移位者,可行皮片游离移植或行局部皮瓣转移进行修复。但植皮术后色泽与周围皮肤颜色有差异,还可造成局部凹陷同。对于腰骸部的病灶,植皮后因受皮区皮片较薄,不耐磨擦,且-术后瘾痕挛缩等原因造成患者满意度较差。
而行0-Z皮瓣转移修复腰髓部缺损可以避免以上不足,局部皮瓣色泽、质地、组织厚度等与周边组织相似,手术后形成的曲线瘫痕避免了直线瘫痕张力过大的缺点,外观效果满意。而且皮瓣组织带有一定厚度的脂肪及筋膜组织,血运较好,局部皮瓣转移后与周边组织接近,因此我科对12例腰髓部较大缺损以。_Z皮瓣修复,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0-Z皮瓣是旋转皮瓣的一种变化形式,因为创面呈“0”形,创而闭合后切口线呈“Z”形,故有“0-Z”皮瓣之称引设计皮瓣时要尽量按皮纹走向,考虑周围皮肤的活动度及血管的走行,皮瓣的长宽比例约为1.5:1}3:1病灶扩大切除后切缘及皮瓣周围皮下组织宜广泛分离,可增加皮瓣的移动性,尽量使之尽量无张力对合,皮内缝合必须确实可靠,放置引流条及减张包扎可有效避免血肿、感染及术后瘫痕的发生0-Z皮瓣与其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皮瓣在色泽、质地、厚度等方一面与周边皮肤相近.
蒂部不受知名血管限制,随意性强,可在缺损两侧转移较多的组织进行修复,腰髓部皮肤活动度较差,一般的局部皮瓣仅能修复较小的缺损,对于腰髓部较大的病灶更适合应用。_Z皮瓣同。对于腰骼部较大缺损的修复,应用0-Z皮瓣不仅修复缺损面积大,且皮瓣张力小,血运丰富,易于成活,瘫痕不明显。同时皮瓣区与周围皮肤颜色一致,耐摩擦,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因此,0-Z皮瓣是腰骸部较大缺损修复的一种优选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