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喜看我国风湿病学科近10年发展
发表时间:2014-09-22 浏览次数:836次
值此“中国医学期刊之精品”—《中华内科杂志》创刊ω周年之际,回忆我国风湿病学科成长之路。兴奋之余,深感《中华内科杂志》不但是“内科名医成长之摇篮”,也是内科各专科成长之沃土。
众所周知,我国风湿病学科的发展离不开⒛世纪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离不开当时老一代名医如张孝骞、黄铭新、蔡醒华等教授的辛勤努力,离不开“中国风湿病学奠基人”张乃峥教授的鼎力开拓。1982年召开的“首属全国风湿病学专题学术会议”和“中英风湿病学讨论会”,开启了我国风湿病学科发展的序幕。1982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成立,是我国风湿病学发展史的里程碑.近10年来,我国风湿病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无论是学术队伍、科研成就,均呈现一派万紫千红的欣欣向荣景象。
一、学术队伍
目前,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甚至不少二级医院均设立了风湿科。从业医生中风湿病学硕士、博士已占相当比例。10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自治区外)均已建立风湿病学分会。学会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发展方向,每年全国以及各省地方分会举办学术会议,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学术水平。普及风湿病常识,一般老百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不再谈虎色变;对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也不那么恐惧。据⒛07年调查,我国大陆风湿病专科医师才⒛00多名,而⒛12年已超过硐OO名,改变了很多患者辗转千里寻医问药的状况。⒛02年第八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参会者不过硐0多人,而⒛12年的第17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已逾⒛00人。足见我国风湿病学专业队伍发展之迅速。
二、国际地位
10年前,我国风湿病学者参加国际会议人数也就几十名。而近几年,则动辄数百名。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应邀在大会发言。PubMccl每年收录我国风湿病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0Ⅱ年只有数篇,至⒛12年仅前8个月已达数百篇。1988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为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合会(APLAR)正式会员国后,在当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董怡教授等专家的努力下,⒛00年在我国成功举办了第9属API,AR学术会议,⒛07年陈顺乐教授在上海主办了第八属国际系统性红斑狼疮学术会议,⒛16年将在我国举办第13属APLAR学术会议。张乃峥教授、陈顺乐教授相继被美国风湿病学院授予Holm member、风湿病学Mastcr称号,并分别获APLAR突出贡献荣誉会员奖章和APLAR Master奖章。继陈顺乐教授荣任第10届APLAR主席之后,我国又相继有多名学者在该组织任正、副主席职务。还有不少单位、个人在关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参与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指南的制定。很多学者被国际知名杂志邀请为审稿专家、撰写评论、聘为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务。以上种种,足见我国风湿病学界已越来越受国际同行的重视。
三、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风湿病学界在国际风湿病学界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全体同仁的艰苦努力。继I9胼年张乃峥教授主持的“ILA弘China”合作的“中国常见风湿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之后,近10年来取得很大进展。已逾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张乃峥教授主持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在世界上还是首次。除基本了解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等常见风湿病在我国流行的情况外,对诸如风湿痛、骨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有所了解。很多学者已向分子流行病学的方向发展c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以至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少研究样本量达数千人之多。不但证实了以前发现的,还发现了新的易感基囚以及国人与其他民族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为疾病的深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临床诊治
水平10年来,我国风湿病临床诊治水平亦有长足进步,可以说已与国际接轨。自⒛05年以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陆续制定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等⒛多种风湿病的诊治指南,对规范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手段,CT、MRI、超声检查,以及病理学诊断等,几乎均在风湿病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早期诊断已成为风湿病学工作者的共识。
治疗方面,不但传统抗风湿治疗药得到普遍、合理的应用,早在°OOO年即有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报告。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对药物抵抗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继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的成功应用,新工代学者也不忘中药的研发,已有新的复方中药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
以上种种,使我国风湿病治疗水平举世瞩目。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但从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变为可缓解的慢性疾病,而且预后大为改观,10年生存率超过90%。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也有质的飞跃。风湿病学与内科其他专业如肾、呼吸、心血管、血液、内分泌以至消化等,其他学科如放射、骨、皮肤、儿、妇产、眼、口腔科乃至肿瘤科等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0年来我国风湿病学工作者已从疾病一般性的研究深人到各个脏器的研究,如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系统性血管炎、狼疮肾、狼疮脑等多脏器受累的研究,均取得很大成绩。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再限于邀请几位国外同道,而是更多地邀请国内外其他领域的行家参与,说明我国风湿病学的研究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五、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风湿病学的实验室研究已从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研究发展到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c10年来被PubMcd收录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因子研究的文章均数以百篇计。中国风湿病学同道在国际风湿病学及相关学科的顶尖杂志发表论文已非鲜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的研究中,国人发现了5个易感基冈,并确定了4个新的易感位点。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的新位点,以及与高加索人群不同的位点被相继发现。对各种信号通路(如骨免疫信号通路、血管生成信号通路)、各种细胞囚子(如IL-17、IL-23、rNα等),以及遗传药理学的研究,与先进国家水平也相距不远。更为可喜的是,无论是国内抑或国际间的合作,我国正在逐渐形成不同疾病的研究群,无疑将把我国风湿病学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六、信息交流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创刊后,学会又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网站。除每年举行的全国、各省、地区的学术会议,还定期召开“华夏风湿病学学术会议”。为我国风湿病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介绍临床、基础研究成果、交流合作、以及传递国内外同行专业讯患和继续教育的园地.对普及和提高我国风湿病学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受到肓目追求科学引文索引(SCI)等因素的影响,大量高质量论文流向国外,但仍陆续有《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华关节炎与免疫病杂志》等问世。还有《关节炎与风湿病前沿》、《中国狼疮杂志》、《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专刊》等内部交流报刊相继出版。可见我国风湿病学界学术活动相当活跃。
七、风湿病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更深人地了解某种疾病的共性,以及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性,有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为基础研究提供线索。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数据库的建立,已凸显其积极意义。由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项目》发展而来,有15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的“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建立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系统(C⒏S)”,收集的讯息可供内科各专业及其他学科共同参与分析总结.其建立的“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狼疮专项基金”,成为CSTAR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此发展而来的“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SDC)”,对实现我国风湿病诊疗的标准化、信息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我国风湿病学水平与先进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我国风湿病学科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行政和经济基础。广大风湿病学工作者应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避免当下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的侵蚀,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无视现实,更不要妄白尊大,努力做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潜心做学问,为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尽心尽力!在目前风湿病学工作者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平衡、国民收人还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更多注意药物的疗效/价格比,让普通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好病,是广大风湿病学工作者应尽的首要职责。我们的实验室研究应更多地着眼于解决临床问题。有条件的单位,则应该瞄准世界最前沿,向攻克重大临床、理论问题冲击。一句话,应根据各自条件,抓住问题,锲而不舍攻难关。切忌蜻蜓点水,浪费时间和资财。笔者认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可以参照国内外先进学科的经验,建立学组,努力打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愿华夏学子严谨、求实、奋进、奉献之风薪火相传!祝我国风湿病学的未来前程似锦,硕果累累!志谢本文写作过程中,承张奉舂教授、栗占国教授、曾小峰教授等众多同道的热忱帮助,恕不——列名9在此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