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为国人镌刻的风湿足迹

发表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870次

导师指引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我国风湿病学还是一张白纸。在20世纪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内科富寿山主任以他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提出并于1972年设立了风湿病专业组,有专门病床和门诊接诊风湿病患者。在大内科和普通内科工作了16年的我,有幸被指定为首个风湿病专业组的医生。可是,当时国内既没有设立风湿专科的医院可供进修,也无伸手可得的风湿病学教科书籍可供学习。我只好一边向患者、另一边向图书馆学习。

1973年初,在解放军总医院大内科主任黄克维指引下,我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免疫室谢少文教授为期1年的进修生。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身心折磨的谢老,每日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并帮助我这个大学学俄语而英语几乎零水平的人开始阅读英文资料。加上参加室内学术活动,观看同事们的实验,及偶尔作为助手,使我对大学时未涉及的免疫学有所了解,并将免疫学的知识与一些风湿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方法加以联系。此时,借助该实验室及邻近病理室的条件和帮助,我们开始建立测定类风湿因子,标记荧光抗体,以冰冻切片鼠肝做抗原测定抗核抗体以及其他方法。不久,“血清抗核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一文,发表于解放军总医院医学资料选编1975年第7期。这些试验在此后还沿用多年,极大地帮助了临床诊断。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积极推动下,1982年中华内科学会风湿病学组成立。在晚于国外半个多世纪后,我国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终于在1985年5月诞生了。

唤起记忆

不久前,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通知我,今年是《中华内科杂志》创刊60周年,希望我写纪念文章,起初我犹豫未定。经翻阅记录和认真回忆,曾连任大约4届编委和至今仍在顾问之列的我,确应在该刊60周年之际发出肺腑之言和感激之情。因为贵刊既记录了解放军总医院、我和我的同事、研究生和进修生们在风湿领域的成长和发展,也反映了我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并已奔向世界的光辉历程。我作为亲历者应借此大庆之日向读者汇报。

查阅本人为第一作者及与他人合作于1979—2010年31年间,在贵刊刊登的文章共51篇。其中涉及对几种风湿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论著、文献复习、少见病例、论坛及教育园地等。这些文章的发表,记录和传播了解放军总医院及我个人在我国风湿病学史上的印迹,值得珍惜。

接纳登殿

我被权威中华内科杂志学术大殿接纳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皮肌炎8例的临床分析”(1979年第4期)。文中主要报道了用泼尼松剂量过大,导致6例在住院不久因结核、霉菌等感染死亡。并推荐了至今仍被引为诊断皮肌炎的Bohan标准。文章的刊出增强了我对临床资料收集整理的信心。接着报道了“16例皮肌炎的激素治疗和死因分析”(19弘年第12期),内容为小剂量泼尼松(20mbc/d)治疗皮肌炎,除2例因并发鼻咽癌死于广泛转移与肺部感染,其余14例均于2个月病情改善。提示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皮肌炎安全有效。文中还复习了国内报道的叨7例皮肌炎,经激素治疗的566例中死亡120例,其中,m例(50.4%)系激素所致。

喜爱红花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从国外资料得知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临床上有重要价值。我们即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吴蔚教授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CRP提纯、抗血清制各及测定方法的建立,以及进行临床观察,在贵刊刊登了“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一文(1984年第8期)。经过20年岁月的检验,完全证实了当时对CRP临床价值的发现,如CRP增高见于: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关节炎及恶性肿瘤等。至今,在国际上,该项目已成为对许多风湿病诊断和治疗的评价项目之一。

“Lyme病——新认识的一种多系统疾病”一文,19叩年第7期在贵刊发表。那个年代,该病在美国广泛流行且危害不小,国内对此尚乏了解。接着,本科人员及时建立了对Ⅱme病有诊断价值的血清抗bLlrgdofer螺旋体(BB)抗体测定,并2次吃住在大兴安岭林区,为林业工人及其家属做Lyme病调查,对可疑者在当地及时测血清抗BB抗体。从而国内第一篇“”me病15例的临床分析”在贵刊刊出(1988年第11期)。

20世纪佃和20年代,国外分别发现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及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以及两者在临床及转归上各有特征。为此,国外学者将上述两种疾病混为一体达百余年的历史画上句号,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疾病。而我国在80年代有不少人仍将AS视为RA的中轴型。基于该背景,我发表了“强直性脊柱炎35例临床分析”(1983年第6期),对该病及其独立于RA之外的历史做了详细介绍。

20多年前,国内对16岁之前发病的儿童慢性关节炎关注更少。笔者重温1987—1989年在我科住院被诊断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24例的病历发现,19例应纠正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其中4例兼患JRA,另5例维持原诊断.当时,国际上尚缺乏JAS的诊断标准。笔者根据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可供诊断JAs的9项特`点,至今仍有使用价值。该文在贵刊刊出时(1∞0年第12期),同期首页刊登了张乃峥教授针对该文的专论。

呵护绿叶

国外学者并不陌生的Reiter综合征在我国报道极少。“莱特尔氏(Roter)综合征”例的临床分析”(1982年第6期)刊登不久,英文论著“Reitcr syndromc”于I982年第7期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很快引起国外一些同行的关注,起到了交流作用。20世纪20年代以来,AS和RA为两个独立疾病已被公认。至I989年,同一人罹患这两种病的国外文献报道不足30例,其概率约为1/50OO0~1尥000oo。笔者率先报道了“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强直性脊柱炎2例”(19⒆年第6期),事后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共鸣。“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周期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一例(1989年第11期)”,因在红斑狼疮患者中尚无报道,也被贵刊接受。追求卓越几十年来,从解放军总医院及我个人的`点滴经历,以及国内学者们长期、广泛而大量的学术报告,足以反映中华内科杂志为传播和记录国内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医学知识及学术成就作出的卓越贡献。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清廉纯正、友善待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谱写了中华内科杂志60年的光辉业绩。祝《中华内科杂志》永葆青春,前途更加辉煌!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