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7-25  浏览次数:698次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中国是慢性乙肝的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Ⅴ)携带率为10%~15%。我国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慢性乙肝所导致的肝硬化、急慢性乙肝等相关性疾病。目前公认的HBⅤ感染导致肝细胞损害主要机制为细胞免疫反应,但体液免疫机制与慢性乙肝发病的研究较少回。肝脏为补体合成的主要脏器,当肝脏出现病变时,血清中的补体水平会有所改变。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肝患者HBDNA定量、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O11年3月于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具有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肝患者106例,参照参考文献[2]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15~71(41.9±6.3)岁,全部患者均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结核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近期未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其中,HBsAg、HBeAg及抗羽Bc阳性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35.8±7.4)岁。将所有患者按病变程度分为三组:慢性乙肝组弱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40,1±5.7)岁;肝硬化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3.1±6。0)岁;重型肝炎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3.5±5.4)岁。三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O5)。

2.方法:106例患者均采用口服拉米夫定100nlg/d、替比夫定600mg/d、恩替卡韦0.5mg/d等抗病毒治疗。

3.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⒉周后均抽静脉血检测HBⅤˉDNA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E、IgM)、补体C3水平。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HBV-DNA定量经对数转换,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抗病毒治疗对免疫水平的影响:见表1。治疗前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I醛、IgM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O5),补体C3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P<0.05),三组IgG、IgE、ALT、HBV①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三组患者治疗zZI周后HB弘DNA定量、ALT、Ig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o5),补体C3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Os),但坨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s)。

2.HBV~I,NA定量与体液免疫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20周后,HB孓DNA定量与补体C3呈负相关P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病理损伤,一方面机体HBⅤ特异性免疫反应不足以清除HBV,HBⅤ持续复制,病理损伤持续进展导致肝硬化,另一方面长期免疫反应导致HBⅤ①NA前C区变异,不表达HBeAg,但HB弘DNA复制不受明显影响,形成HB扒g阴性的慢性乙肝和肝硬化囵。此外,HBⅤ引起肝脏损伤与体液免疫关系密切。

1.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感染启动机俸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补体和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肝组织中,导致肝组织发生病理变化。HBⅤ慢性感染可造成机体抑制性T淋巴细胞减少及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引起机体合成免疫球蛋白增多倒。且肝组织受损后,Kupfer细胞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有效清除机体所产生的抗原物质,且可产生过多的针对自身及外源性抗原的抗体,引起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囵。有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1IgM)、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的检测,可动态观察慢性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为患者病情分型提供依据⒑。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gG、IgA、IgE、IgM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发现I龄、IgM升高的程度和J漫性乙肝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治疗前,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IgA、IgM均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5),而IgE、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而治疗叻周后,三组HBⅤˉDNA定量和IgE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IgG、IgA、Ig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s),提示抗病毒治疗可能具有抗炎及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

2.抗病毒治疗对补体C3的影响:补体系统是一组具有酶活性、不耐热的蛋白质,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正常血清中,主要在肝细胞及巨噬细胞内生成,广泛参与机体防御感染、免疫调节及倮持内环境稳定,同时亦介导免疫性病理损伤反应。该系统是由30多种可溶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构成,其中补体C3最为重要。补体C3和补体的`总量处于平行关系,临床上常用补体C3水平反映机体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因补体C3的主要合成场所是肝脏,故肝脏出现病变时,血清补体C3可发生相应变化,常表现为补体C3水平降低。且病理情况下补体被异常激活并消耗,导致血清补体水平发生改变,因此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可反映机体免疫病理性损害程度及转归月。本研究中,抗病毒治疗前肝硬化组、熏型肝炎组补体C3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P(0.05),提示补体C3水平与慢性乙肝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慢性乙肝的病情越严重,则补体C3水平越低。血清补体C3减少,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合成减少:肝细胞受损后合成功能下降;慢性肝病患者存在长期营养不良⑼。(2)消耗增多: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体内蓄积大量免疫复合物,促进补体激活;此外,有报道称发现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具有抑制补体激活功能的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出现表达和活性缺陷,从而增加了补体的激活。有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可反映肝脏病理损伤的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疼病严重程度极为重要,是一种病情评估、指导治疗、愈后转归的检测指标,同时对判断HBⅤ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也具有重要地位ll°l。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的补体C3较慢性乙肝组低(P(0.05),其中以重型肝炎组下降最为明显,提示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其下降程度和肝组织损伤程度相关,与大多数报道相符。治疗⒉周后,三组患耆补体C3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为更准确地判断慢性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我们采用乙肝血清标志物血清学检测结合定量PCR检测HBⅤ-DNA定量ll91a。经Pe泌clrl相关分析,HBVˉDNA定量与补体C3呈负相关(r=Cl,99,P<0.05)。可见,血清补体C3水平不仅可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同时对反映HBVˉDNA定量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慢性乙肝的严重程度不同,血清中的IgA、IgM及补体C3水平也不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HB平DNA定量、ALT、IgE、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变化,而补体C3水平的变化可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洋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垂直传播机制及其防治[J].重庆医学,2011,(16):1644-164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01):13-24.

[3]谢冬英,张宇锋,张英.不同HBV DNA水平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及HBeAg状态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07):14-16.

[4]Farci P,Diaz G,Chen Z.B cell gene signature with massive intrahepatic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in hepatitis B rims-associated acute liver failur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2010,(19):8766-8771.

[5]钱金娟,裴豪,邓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06):836-837.

[6]覃小梅,谭晓明,秦玉兰.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9):702-703.

[7]Chang ML,Yeh CT,Lin DY.Hepatic inflammation mediated by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is ameliorated by blocking complement activation[J].BMC Med Genomics,2009.51.

[8]范久渡,刘海菊,张勤.肝病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02):171,173.

[9]杨晋辉,李祥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补体C4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05):355-356.

[10]余进胜,陈惠文,马美红.慢性乙肝患者苦参素治疗前后C3、C-反应蛋白水平与HBVDNA含量变化[J].现代医院,2009,(05):28-3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