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诊早期规范化治疗探析
发表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736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性疾病,较为常见且病死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病期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此类患者多因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而具有较强的细菌耐药性[1]。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诊患者进行早期规范化治疗时,对32例观察组患者和32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依替米星和头孢哌酮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诊患者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60.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与分级标准[2],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选取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诊患者入院后都进行了早期规范化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护理和常规对症支持护理。观察组3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依替米星0.4 g,每天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则联合2 g头孢哌酮,每天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酌情治疗1~2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各项身体指标,并详细记录以便比较分析。
1.3疗效判定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记录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身体各项指标,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标准,痊愈:经过一系列治疗,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和影像学分析检查等都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经过一系列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患者身体体征等指标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患者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3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例出现恶心的症状,经过一系列有效护理后症状得到好转并消失。对照组32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经过有效护理,症状同样好转并消失。
2.2两组患者不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中痊愈15例,显效8例,无效9例,对照组32例患者中痊愈23例,显效6例,无效3例。以上数据显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0.63%)明显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1.88%)高,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环境变化或者感染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发生,患者发病期间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咳嗽、痰多,甚至呼吸困难,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有呼吸道感染、发热等症状。目前的研究表明,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能够及时进行早期规范化治疗,那么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相应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头孢哌酮和依替米星都是最常见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疾病的药物,头孢哌酮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疾病的治疗上广泛运用,依替米星属于广谱抗生素,能够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3]。本次研究对选取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在早期规范化治疗时分别联合依替米星和头孢哌酮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所取得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方法,其中,应用头孢哌酮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应用依替米星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因此笔者认为,依替米星和头孢哌酮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李永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诊早期规范化治疗分析[J].医药前沿,2012,2(27):42.
[2]官和立,高凌云,杨询,等.强化血糖控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高血糖血气分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18):2486.
[3]陈大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与动脉血气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