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628次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有可能演变为心源性猝死危险的一种心律失常,心脏主要出现连续性的室速、室扑和室颤等变化,也包括影响到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如房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一般为心脏器质性变化的心脏病伴随状态,发生率较高的(气质型)改变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的症状和体征比较多样,通常出现突发性晕厥、休克、低血压、意识障碍或严重心力衰竭等表现[1]。胺碘酮能阻止外周循环中T4转变成其活性代谢产物T3,出现血浆T4浓度增加。长期服用会有轻度心率减慢,总外周阻力和冠状动脉压降低。本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也可通过非竞争性对交感神经阻断而起间接作用,有抗心绞痛和抗心律失常的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来住院的患者124例,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针对原发病及患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28~73岁,平均(52.85±6.1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0~78岁,平均(54.12±9.74)岁。所有患者均发现室速,平均心率(96.18±9.73)次/min。
1.2方法:①试验组:患者采用心律失常常规疗法再加服胺碘酮,0.2 g/次,3次/d;②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律失常常规疗法,治疗主要对症状和体征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主。如室早患者,运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3];室速患者,补充适量的血液K+等。
1.3观察指标:经过1.5个月的规范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症状,评价其接受治疗后的效果。标准如下:①治愈:心电图表现平稳而无异常,心脏听诊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电图显示正常心跳次数明显比原来升高70%,听诊明显改善;③无效:心电图显示正常心跳次数升高未超过70%,听诊改变不明显。另外,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心率值的变化。综合评价胺碘酮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以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疗效对比: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有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其有效率为82.3%,远高于对照组的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绝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都是因为继发恶性心律失常而造成的(约90%),其中80%左右为室颤,20%左右为心脏停搏,患者住院后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约1/3可以好转出院[4]。因此,对此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恰当的处理都非常重要,长期临床治疗病例显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区与周边的非缺血心肌区之间形成电传导折返环路是诱发心律失常最主要的诱因,另外心肌急性缺血对细胞膜上跨膜离子通道、肌细胞代谢以及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释放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正常的心肌生化环境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升高,是发作性室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胺碘酮有抗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及抗甲状腺素活性的作用,有助于心肌细胞保持稳定状态,并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上述已得到试验证实[5]。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维持量需要100~300 mg/d。本次试验研究中,胺碘酮是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药效包括抑制心肌钾离子扩散,进而影响心肌电位变化,达到控制异常心率的作用。试验中试验组患者心率控制情况优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胺碘酮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异常心率控制比较好,可以用作临床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
4参考文献
[1]张敏.胺碘酮用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7):3371.
[2]岳高峰,魏俊霞.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00.
[3]李连东.胺碘酮与抗心律失常肤合用对陈旧心肌梗死兔心缝隙连接和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16):8.
[4]陈太中.胺碘酮干预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疗效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2,19(20):88.
[5]李巧春,李巧华,肖景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