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总管、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螺旋CT诊断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11 浏览次数:650次
CT扫描胆总管梗阻性病变,胆总管管腔狭窄或者有连续性中断,胆总管有狭窄或者有异常的软组织肿块、高密度影等。胆总管结石往往表现为高密度影,继发性结石则以胆固醇类混合结石为主,其中胆固醇的成分约占75%以上,为胆囊结石或者肝内胆管结石排到胆总管引起的,CT扫描可能为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影[1]。笔者通过对我院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螺旋CT诊断及原因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2年12月影像科110例疑似胆总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45例,女65例,年龄33~76岁,平均(51.5±11.8)岁,疾病情况:胆总管下段结石60例,胆管炎30例,壶腹癌12例,胆总管癌8例。患者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和螺旋CT扫描进行分析临床资料。
1.2方法:患者在CT扫描检查前保持空腹3~6 h,在进行螺旋CT扫描前40 min口服1.5%的泛影葡胺500 ml或纯水,在准备好扫描体位再口服泛影葡胺300 ml或纯水,采取仰卧位进行扫描。GE-Hispeed CT/e螺旋CT,调整电压为120 kV,扫描的层厚为0.5 mm,层间距为0.5 mm,矩阵为512×512,扫描完毕后向工作站传送图像,根据图像特点是否进行增强扫描,如果需要增强扫描,对患者注射碘海醇注射液,3~3.5ml/s,注射100 ml,进行双期或三期扫描。
1.3观察指标:观察62例胆总管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百分率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2例胆总管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情况,见表1。胆总管梗阻性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8.3%,定性诊断符合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总管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发生梗阻性疾病的原因较多,可能由于肝胆管结石、炎性反应及肝胆肿瘤等,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难度较大。胆总管梗阻的部位大多是在下段,其所在位置较深,因十二指肠和结肠的肠管内气体影响可能引起其不是十分清晰,超声诊断判定不准确,而核磁共振的场强相对较小,对其显示也不是十分理想。螺旋CT诊断成为临床胆总管梗阻性疾病较为常用的无创方式。胆总管梗阻性病变的影像学间接征象往往包括梗阻部位胆总管狭窄、闭塞,胆总管、肝内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及胆囊扩大等,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双管征[2]。有资料显示[3],胆总管结石CT表现往往如下几点:高密度的团块状结石伴有低密度胆汁为背景;类圆形的结石是对侧可以见到新月形的胆汁充盈,也就是半月征;沿着胆总管走行长条形高密度影,胆总管腔内形成铸型;扩张胆总管腔内可以见到点状或者片状的高低混合型的密度影。胆总管炎是胆汁淤积并发细菌性感染,引起胆总管管壁黏膜充血水肿,管壁有增厚。CT可见病变段胆总管狭窄,胆总管从病变狭窄部位向着胆总管近端逐步的扩张,从下向上呈现喇叭口样病变,有一些患者胆囊管壁有均匀的增厚,增强扫描有明显的强化。胆总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是呈现结节状改变,由胆囊管壁向胆总管管腔内突出软组织结节病灶,呈现菜花形状,一些患者的胆总管管壁有环状或者半环状的增厚。在病灶的大部分可能出现边界模糊,一些胆总管癌的病灶体积相对较小,血液比较丰富,瘤体可能没有明显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可能呈现明显强化,大多以静脉期为主。病变的胆总管可能出现狭窄和闭塞,多是以上段肝内外胆管扩张,如果病灶向胰腺内累及可能出现胰管的扩张进而出现双管征。
壶腹癌往往可见软组织肿块向着胆总管腔内浸润性生长,绝大多数病变属于结节状,呈现典型的指套征,一些患者可能在十二指肠部有菜花状改变。笔者通过分析影像科诊断的110例胆总管梗阻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和螺旋CT扫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胆总管梗阻性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98.3%。综上所述,螺旋CT可以清晰的对胆总管梗阻性疾病进行判定,对于其形成原因和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龚洪翰,何来昌,姜建,等.CT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510.
[2]胡晓坤,陈文昌,王明友,等.低张法CT检查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效果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4):331.
[3]陈志刚.肝、胆总管梗阻性疾病的螺旋CT诊断及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4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