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130例结肠黑变病临床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11  浏览次数:659次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可逆性的、非炎性反应性结肠黏膜病变,它是指含有脂褐素样物质对结肠黏膜固有膜内巨噬细胞进行损害,从而导致黏膜色素沉着。随着便秘的发病率增加和结肠镜的广泛应用,MC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我院2011年7月~2013年4月行电子肠镜检查者共计4 000例,检出MC患者130例。现对其临床相关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4月行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选取4 000例,检出MC患者130例,列为MC组,其中男42例,女88例,年龄30~78岁,平均(60.52±11.45)岁,40岁以下患者17例(13.07%),41~59岁患者45例(35.62%),60岁以上患者68例(52.31%)。同时随机抽取150例同期接受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的非MC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平均(58.23±12.4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指标

1.2.1病史收集: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便秘情况及是否服用泻药和服用泻药名称、时间。

1.2.2内镜表现:结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或弥漫分布的色素沉着性改变。根据内镜下结肠黏膜不同改变可分为:Ⅰ度呈浅淡褐色类,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较局限,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清楚;Ⅱ度深褐色改变,在暗褐色黏膜间有线条状的乳白色黏膜,多见于左半结肠或某一段结肠黏膜上,黏膜血管不清,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Ⅲ度呈黑褐色改变,多表现为全结肠受累,黑褐色改变几乎覆盖了所有结肠黏膜,正常黏膜表层血管纹理紊乱或消失。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受累肠段,有无并发息肉、癌变。

1.3研究方法:应用奥林巴斯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前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做好肠道准备,同时不用任何镇静及镇痛药物,以插镜至回盲部为检查成功,发现息肉样及占位性等病变则送病理活检。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C检出率为3.25%;MC的发生有明显的年龄特点,60岁以下组检出率明显低于60岁以上组(P<0.05),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的检出率(4.93%VS 1.90%,P<0.05),结果显示老年人较中青年更易发生MC,女性较男性易发生MC(见表1);130例患者中便秘患者108例(83.08%),其中97例有服用蒽醌类泻药病史,11例无服用蒽醌类等泻药史。结肠黏膜病变程度显然与用泻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P<0.05)(见表2);结肠黑变部位多位于近端结肠,累及右半结肠及回盲部患者81例(62.31%)(见表3);MC组息肉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5.39%VS 20.67%,P<0.05);MC组癌变检出率为3.85%,而对照组癌变检出率为2.67%,M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自发现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方国家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0%。既往我国一直认为MC是少见疾病,近些年,临床医师对本病越来越重视,同时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大量普及,其检出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0.06%~5.90%[1],本研究提示MC的检出率为3.25%,可见此病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应该值得重视。MC的病因、发病机制、色素来源尚不清楚[2],本组MC患者中83.08%有便秘病史,74.62%患者曾口服蒽醌类泻药,从而表明MC的发生与长期便秘和滥服蒽醌类泻药有关。其导致MC的机制是:便秘患者大量粪便残渣长期滞留肠道,同时又长期大量服用蒽醌类泻剂,次类因素可能会导致结肠细胞损亡,而增多的固有层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细胞和坏死的组织碎片,然后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转化为脂褐色或其他色素,固有层内含有大量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形成内镜下典型的结肠黑变病。本组MC患者Ⅲ度MC服泻药时间明显长于Ⅰ、Ⅱ度(P<0.05),而Ⅰ度、Ⅱ度MC患者服泻药时间无差别(P>0.05),也表明连续大剂量服用泻药更易合并MC。本组患者中有11例并无长期服药史,但也合并MC,可以推测便秘也是引起MC的原因之一。国外亦曾有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腹泻致MC的报道,因此,其是否也是MC的发病因素有待研究。

本组研究发现,结肠黑变部位多位于近端结肠,累及右半结肠及回盲部患者81例(62.31%),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相关文献报道MC与年龄、性别有密切的关系,且多为老年人,并以女性多见。推测与老年人胃肠运动功能减退、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同时一些中青年女性产后导致便秘增加及滥用含蒽醌类泻药有关。当然,女性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是否也会导致其结肠黑变病发病率增高,还需要作相关方面研究。相关文献报道MC患者结肠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亦提示同样结果。息肉的发病率增高考虑可能与泻药刺激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和色素沉着损害肠黏膜有关。

结肠息肉是被公认为的一种癌前病变,但目前研究显示,关于MC与结肠癌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不完全确定。总之,MC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密切相关,应定期对年龄>60岁的便秘患者进行必要检查,特别是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应给予重点关注,并进行结肠镜检查,密切留意是否合并息肉或癌变,同时应及时切除息肉及随访肠镜。

4参考文献

[1]王芬,沈守荣,王晓艳,等.结肠黑变病致病因素分析及与结肠肿瘤关系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5):2332.

[2]韩红梅,任粉玉,朴熙绪.结肠黑变病5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8):1944.

[3]李荣萍.中青年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J].国际内科杂志,2009,36(12):68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