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腹部经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692次
单纯性肥胖症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大于等于理想体质量20%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肥胖的病因未明,不伴有器质性疾病(肥胖所致的并发症除外)[1]。肥胖症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10年6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电针腹部经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3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的70例病例来自本院针灸减肥门诊,以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观察组35例,男8例,女27例;年龄18~58岁,平均36.6岁;病程1~10.5年,平均5.5年;体质指数(BMI)平均(29.35±4.18)kg/m2;Ⅰ度肥胖28例,Ⅱ度肥胖7例。对照组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36.8岁;病程5~11年,平均5.2年;BMI平均(29.26±4.07)kg/m2;Ⅰ度肥胖26例,Ⅱ度肥胖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BMI及肥胖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亚洲成年人肥胖划分标准[2]诊断分级,Ⅰ级肥胖:BMI 25.0~29.9 kg/m2;Ⅱ级肥胖:BMI≥30.0 kg/m2;腰围标准[2]: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1.3 纳入标准①符合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标准,BMI≥25.0 kg/m2;②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疾病等;③年龄18~60岁。1.4 排除标准①由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症,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脑垂体病变、脑损伤、胰岛素瘤、糖尿病等疾病而引起的肥胖症;②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如高血压Ⅲ级、冠心病、糖尿病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等;③同时服用各种减肥药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腹哀、腹结、大横、梁门、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章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2.2 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双膝下垫厚约10 cm的枕头,全身放松入静。针具使用直径0.25 mm、长40~75 mm的环球牌毫针。穴位局部消毒,采用指切进针法或挟持进针法,腹部针刺深度根据患者肥胖程度直刺35~65 mm,四肢直刺30~45 mm,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选取腹部经穴中4~6个腧穴,连接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5电针治疗仪,频率为适中的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度。留针25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使用电针,其余同治疗组。2.3 饮食控制睡前4 h内不进任何饮食;平时少进油腻性饮食,特别要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总量,原则上总量减少为过去的2/3或1/2为宜。3 观察指标及方法3.1 腰围与肚脐围让受试者在同一时间段由同一人负责测量。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 cm,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 mm的软尺放在髂前上棘与第12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肚脐围为肚脐处的最大周径。3.2 体质指数受试者在同一时间段,穿相同的一套外衣裤,使用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健康秤(型号HD-380)测量体质量;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前,赤脚测量身高。BMI=[体质量(kg)/身高(m)2]。腰围、肚脐围及BMI均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各测量计算1次。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应用等方差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结果5.1 2组腰围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腰围平均减少(5.53±2.15)cm,对照组平均减少(3.76±2.21)c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腰围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腰围变化情况比较5.2 2组肚脐围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2组肚脐围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肚脐围变化情况比较5.3 2组体质指数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2组BMI均较治疗前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BMI变化情况比较6 讨论中医学认为,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先天禀赋、后天嗜食肥甘、身体少动等因素,而内生水湿、痰浊、瘀滞等使脏腑经络阻滞不畅,脾胃、肠腑功能失常所致。因此,针灸治疗当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为主。由于脾胃、肠腑均位于腹部,肥胖症患者腹部臃肿肥大,中焦之气壅滞,阻碍脾升胃降,故又应以腹部经穴为主。调节脏腑经络气机,促进腹部中焦气机的转运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经穴处方中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是脾胃、大小肠的募穴;上脘、下脘、水分、大横、腹结、腹哀、滑肉门、外陵、水道位于脐周上下左右,腹部中焦如轮如机,是全身升降气机之枢纽,对调整脏腑功能与经气运行起着关键作用;配合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诸穴,共奏转枢中焦脏腑经气、调理脾胃气机、升清降浊、化痰祛湿等功能。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需采用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由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腹部臃肿肥大,脂肪堆积,所以选取任脉、脾胃经腹部脐周上下左右4~6穴为主穴,接通电极,可以更好地疏通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脾胃肠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目的。研究表明,腰围减少时,即使体质量无改变也可显著降低肥胖相关性疾病发病危险[2],因此评判疗效时,把腰围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临床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腰围测量点在髂前上棘与第12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虽然容易固定,但并不是最大的腰腹围周长,而肚脐围往往是最大的周长,所以,同时测量肚脐处周长,以便更好地观察腰腹围的变化。治疗后,大约有2/3的患者反映,电针和针刺后觉得胃部胀满,饥饿感大为下降,这可能与针灸能抑制肥胖患者亢进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延迟餐后胃排空有关[3]。另外,大约有3/4的患者反馈针刺后食欲下降,这可能与针刺引起的神经冲动能干扰来自胃肠道的食欲信号,减轻饥饿感,降低食欲有关[4]。虽然一开始要求患者有意识去节食,但经过治疗后,患者会不自觉地感到胃部胀满和食欲下降,在饮食总量上可减少至过去的2/3或1/2。本观察结果显示,电针腹部经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有较好的疗效,能够减少BMI、缩小腰围与肚脐围,与常规针刺治疗比较,患者腰围、肚脐围平均多缩小1~1.8 cm,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部经穴电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差异不大,均能够改善BMI及缩小腰围、肚脐围。【参考文献】[1] 廖二元,莫朝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刘新民,潘长玉,张达青,等.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唐少华,刘志诚,张京英,等.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人体表胃电图的观察[J].针灸学报,1989,5(3):[4] 魏群利,刘志诚.单纯性肥胖病的针灸治疗机理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 20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