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脑血管病防控:延长国人寿命的关键策略

发表时间:2014-05-12  浏览次数:604次

长寿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核心愿望之一。人均期望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已经发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人均期望寿命提高I岁第一次被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标[1]。人均期望寿命一般是以当前从0岁开始所有居民死亡的概率为依据,计算现在出生的婴儿预期平均存活的年数。近3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营养状况、生活环境和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也不断增加,男/女人群从1981年的∞。4岁乃9,3岁提高到⒛10年的72,2岁/75.6岁,分别提高了5.8岁和6.3岁,打破了“人生70古来稀”的旧理念。但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离国际上期望寿命最高的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日本男/女人均期望寿命在1981年已达到763岁/82.0岁,而⒛10年增加到”.6岁用6,5岁。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期望寿命呢?2012年发表在上的一篇以“怎么活到100岁?”为题的文章[2]分析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员国居民(目前有M个国家)1%0—2010年出生和)细岁年龄组人均期望寿命的变化,发现50年间期望寿命在各年龄组都有所增加,但增加最快的是婴儿,主要归因于婴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而>细岁年龄人群期望寿命的增加速度较慢且幅度较低。目前延长寿命主要有两大努力方向,一个是对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另一方向是研究对抗人体的老化本身[2]。由于后者尚处于较早期的研究阶段,而针对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的预防控制成为目前增加期望寿命的关键。而硐岁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慢性病。其中脑血管病目前是城市居民死亡的第3位原因,农村居民死亡的第1位原因[3]。

最近的数据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开始下降,特别是城市地区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下降,而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死亡率在城市农村居民中呈上升趋势[4]。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也报告过国人卒中发病率的变化趋势[5J,但很少研究评价脑血管疾病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本期发表的李国奇等“脑血管疾病死亡对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一文不仅分析了目前脑血管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总体影响和对城市和农村居民影响的差别,也定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脑血管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根据这篇文章的结果我们可以明确当前脑血管病死亡对减少期望寿命的影响仅略次于恶性肿瘤,明显高于冠`心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同时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可以对期望寿命产生明显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间(2005—2010年),城市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使期望寿命延长0。笱岁,可以解释同期期望寿命延长的绣%,而农村居民中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上升却使期望寿命减少0.12岁。由于城乡的差别,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产生的总体影响依然较小。进一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特别是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达到“十二五”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

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证据,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的防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不吸烟(包括减少二手烟吸入)、富含水果蔬菜的健康膳食、规律体力活动、限酒、保持合理体重、治疗高血压、高危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等。这些防治策略的实施和落实可预防大部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如何使这些明确有效的预防策略广泛实施是当前最大的挑战。2012年5月,以卫生部为首的15个部委第一次发布了我国慢性病预防⒛I2—2015年规划:6]。这个规划提出了对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疾病防控的具体目标、重点策略和行动。相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将取得明显进步,人均期望寿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