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09 浏览次数:672次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时一项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手段,操作严格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但因为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对历史的回顾分析有助于避免严重不良情况的发生。以下是对本院近两年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 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来自本院2011~2012年的临床输血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25~92岁。
1.2 方法 交叉配血微柱凝胶卡、血型正反定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卡及相关仪器设备均购自长春#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临床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单进行统计分析。输血反应的诊断标准按《临床输血学》所述。发热反应: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中或输血后2h体温上升1 ℃以上,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过敏反应: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闷等症状[1]。
2 结 果
2.1 不同血型血液成分分析 2011~2012 年本院共输血2610人次,未发生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32例输血反应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2%。临床出现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浆,其次为红细胞悬液,其他成分相对较少。O 型血的发生例数高于其他3种血型,而AB 型发生例数低于其他血型。
2.2 不同反应类型分析 输血反应的类型主要是发热和过敏,但引起两类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不同,引起发热的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悬液[7(21.9%)],而引起过敏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浆[16(50%)]。
3 讨 论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出现某些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和迟发反应;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按是否溶血可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溶血性输血反应常是由于ABO 血型不合所引起,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多由ABO 及Rh血型以外的因素引起,其后果没有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1)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抗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导致发热反应。(2)由致热源引起。(3)血液在贮存期间白细胞活化后释放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均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而发生输血性过敏反应原因有:(1)患者为过敏体质,体内有反应素,因为同种异型血浆蛋白的存在[4],在有输血史的患者体内将大量存在抗种异型球蛋白的抗体。(2)输入血液中含有患者敏感的反应原或献血员的过敏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5]。两年中本院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2%,与文献[6]报道1%~10%一致。在分析的32例输血反应中,注意到各种血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不一样,但因未进行不同血型输注例数的统计,所以无法得知是否O 型的输血不良反应要多于其他血型,AB 型要少于其他血型,此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就是不同种类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比例虽然有所不同,但因无其发生率的数据,所以还不能说血小板、洗涤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本院两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所占比率与姚锁良[3]等报道接近,但与古丽仙· 阿布拉[7]报道相差较大,原因可能与本院患者以内科为主有关,成分输血中血浆占比较高,有输血史患者比例较高,而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亦相应增加。至于是否还有民族或地区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刘宇宁等[8]研究认为,输血不良反应者是发生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中,所以对该类患者应尽量避免输血,即使必须输时也要以成分血输入为主,以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发生输入血不良反应后,临床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推注葡萄糖酸钙,发热时还可联合物理降温进行处理。提高输血安全,做为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910]。
参考文献
[1] 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03.
[2] 邓福贵,王彩,贺志安,等.临床医学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
[3] 姚锁良,王露,蒋文艳,等.临床输血反应统计与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4):154155.
[4] 吴健民,刘辉,王胜军,等.免疫学检验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
[5] 谭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 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10301031.
[6]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6265.
[7] 古丽仙·阿布拉.25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22723.
[8] 刘宇宁,盛李,刘晓音,等.上海市奉贤区受血者免疫性输血反应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8):403404.
[9] 杨起,卢祖洵.现代输血安全与管理[J].内科,2013,8(4):430431,425.
[10]耿淑玲,陈旭芳.临床输血须知及相关注意事项[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3):168169.
(收稿日期: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