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观察
发表时间:2014-03-21 浏览次数:656次
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利用神经刺激仪进行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应用于部分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此麻醉方法不仅定位准确,操作简单,且能帮助患者获得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收集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拟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26例;年龄(43.5±6.4)岁;体重(52.4±3.7)kg。ASAⅠ~Ⅲ级。将此6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神经阻滞:术前对本组患者禁饮禁食时间不低于8 h,入室后首先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并吸氧,静脉推注咪唑地西泮1~3 mg,芬太尼 0.05~0.1 mg镇静,接着进行定位操作,如对行坐骨神经阻滞的患者,让患者先放松肢体后,将其患肢取向上侧卧位置,同时屈膝收腹,于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间画一直线A,并以A点作垂直线B,另在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间连一直线C,B、C焦点处即为进针位置,即就此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约5~8 cm以寻找坐骨神经,良好定位后,采用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初始电流1 mA,脉冲时间0.1 ms,脉冲频率1 Hz,以阈电流 0.2~0.3 mA引发出效应肌肉收缩时,即表明刺激针头已接近神经,回抽无血后将麻醉药物注射即可。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同观察组给予患者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采用250~ 500 ml复方乳酸林格注射液在麻醉前对患者实施先行给药,完成诱导后将患者取患肢在上的侧卧位,穿刺部位选择L2~3或L3~4椎间隙,成功硬膜外穿刺后,经硬膜外穿刺针将25 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置入,发现有脑脊液后,即缓慢推入0.5%布比卡因 1.2 ml,推注速度以1 ml/30 s为宜,完成后将腰麻针退出,并将硬膜外导管向头端置入,将患者调整至平卧体位后将麻醉平面调节到T10以下,15 min后再往硬膜外腔推注1.5%~2%利多卡因 3 ml。
1.3 观察指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分别于麻醉前、中以及手术结束后对患者实施连续性监测,并详细记录血流动力学相关考察指标的具体情况,其中主要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水平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同麻醉方式下下肢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神经刺激仪的应用机理主要为:通过穿刺针的尖端使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从而诱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收缩产生运动,帮助准确定位,然后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导管注入局部麻醉药取得神经阻滞效果[1-2]。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麻醉的成功率,而且显著缩短了药物弥散的过程,显著降低了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从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情况来看,该种麻醉方式同时还不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造成明显干扰,几乎不会导致接受下肢手术治疗患者的SBP、DBP、HR产生波动,由此提示利用神经刺激仪行神经阻滞是非常理想的下肢手术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穆宇新.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6):715.
[2] 杨 川.三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