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与安全性对比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671次
医学的不断进步使传统的术后镇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镇痛需要,从而促使我们也不断地探讨积极而先进的镇痛方法,以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次将患者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与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加以对照,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上腹部手术14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25~70岁,体重45~80 kg,ASA评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70例,分别在术后接受PCIA和PCEA,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构成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肌内注射地西泮5~10 mg,阿托品0.5 mg,选择相应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术中用1.3%~2%利多卡因维持。手术结束后,镇痛泵液的配制:A组镇痛泵为托烷司琼5 mg加舒芬太尼150μg加NaCl溶液至100 ml,B组镇痛泵为0.892%罗哌卡因15 ml加舒芬太尼75μg加氟哌利多2.5 mg加NaCl溶液至100 ml。两组将以同样速度2 ml/h持续泵入。
1.3观察指标: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痛。分别于术后4 h、8 h、16 h、24 h、48 h行VAS评分,≤3分为镇痛满意,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眩晕、嗜睡、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由于上腹部手术患者留置胃管和尿管,故呕吐和尿潴留将不予讨论。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VAS评分进行比较:两组结果表明各时点镇痛基本相近,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A组不良反应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完善的术后镇痛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也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1]。目前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为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是较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之一,对μ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其镇痛作用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持续时间约为其2倍[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相当,考虑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程度近似接近,最终取得的镇痛效果,证实了其均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两组病例之视觉模糊评分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与局部麻醉药联合应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各自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且硬膜外镇痛阿片类镇痛剂的减少可以减轻其对用胃肠道平滑肌的抑制,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不良反应要少,安全性也相对要高。综上所述,静脉镇痛泵与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来说,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更具有优势。
4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58.
[2]Lee BB,Kee WD,Lau WM,et al.Epidural infusions for labor analgesia:a comparison of 0.2%ropivacaine,0.1%ropivacaine,and 0.1%ropivacaine with fentanyl[J].Reg Anesth PainMed,2002,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