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699次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腹膜受到刺激后产生腹痛、压痛和感染中毒等症状,因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也被称为自发性腹膜炎,也就是在没有原发病灶的情况下发病,发病原因多是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或者大肠杆菌,继发性腹膜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腹膜炎,其发生多是因为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引起内脏破裂或者是其他炎性反应等。治疗上遵循消除原发病因、消除腹腔炎性反应、改善全身状况的原则,临床上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是在症状较轻的时候进行输液、输血及抗生素使用等,但是因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患者忽略,所以进院治疗时症状发展都比较严重,需进行手术治疗[1]。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男25例,女 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1岁。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40 例患者中有阑尾炎者6例,胆囊炎者7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 17例,小肠穿孔者4例,宫外孕破裂者6例。患者机体内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为中度,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8 例有中度颗粒。X线检查后发现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肠麻痹征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穿孔症状的多可见其膈下游离气体。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4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呕吐、恶心、感染中毒及持续性腹痛等症状,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确诊。
1.2.2 手术方法:术前禁食,适当的进行胃肠减压血容量的补充,缓解或消除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调整并维持酸碱度平衡,采取硬膜外全身麻醉,根据原发病变的脏器位置确定切口,如患者病因不明可选择右房正中切口,适当上下延长,切口开发避开肠管,剥离粘连时动作准确迅速,避免发生肠管破裂,针对不同病灶采取单一缝合修补穿孔术或切除术,清理腹腔渗液后放置引流管,清洁切口并进行缝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此时因为胃肠功能处于恢复期继续禁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胃肠减压、输液和营养支持,常规营养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引流管有无堵塞和弯折,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在引流管流量每天<10 ml后,且患者无发热和腹胀等延续症状,可将引流管拔出。
1.3 手术适应证:腹腔内原发病灶严重的患者、弥漫性腹膜炎严重且没有局限趋势的患者、腹腔积液多且肠麻痹症状明显或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在非手术治疗6~8 h内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的患者及原发病非手术治疗无法进行的患者。
2 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并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9~18 d,平均12 d,随访3个月中发现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 例,肠粘连1例,入院药物治疗后恢复,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腹膜在受到刺激后发炎,充血水肿,进而有大量渗液溢出,大量渗液虽然稀释了腹腔内的毒素和消化液,减轻了腹膜的刺激,但也引发机体内严重脱水、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渗出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将细菌和微细颗粒吞噬,加上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的作用,渗液浑浊变成脓液,发生急性化脓性腹膜炎[2-3]。它的形成病因比较多,主要有阑尾炎、囊肿、肠梗阻等,本次研究中有阑尾炎者6例,胆囊炎者7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17例,小肠穿孔者4例,宫外孕破裂者6例。各种病毒感染造成原发性和继发性腹膜炎,主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还有肠球菌、链球菌和变形杆菌等,混合型细菌感染毒性更强。本组4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中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9~18 d,平均12 d,随访3个月中发现切口感染1 例,肺部感染2例,肠粘连1例,入院药物治疗后恢复,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并总结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如下:注意术前术后适当禁食,做好术前准备,消除患者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并调整酸碱度至平衡,进行胃肠减压和血容量的补充,确诊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切口,病情不确定患者选择右房正中切口,开腹剥离粘连时注意肠管的保护,单纯缝合修补术或切除术治疗,彻底清洁腹腔积液后防止引流管,缝合清洁切口,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进行输液、输血及营养支持,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总而言之就是对及时处理原发病因,彻底清理腹腔和术后充分引流。总而言之,及时采取措施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吴捍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5):1009.
[2] 韩建波.手术治疗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J].心理医生杂志,2012,3(7):73.
[3] 王启雄.急性化脓性腹膜炎135例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6):529.
[收稿日期:2013-05-17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