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救治中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801次

  经研究证实,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因急性失血、微循环障碍、失液而导致的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诱发的一种危急症状,严重时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可诱发DIC的发生甚至时死亡。因此,针对该类患者在就诊时便已经处在危重状态,应及时展开抢救措施,对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迅速的改善,对休克状态进行纠正,避免重要脏器的损伤,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效果[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救治中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将其分为体表组与深静脉组,每组30例。体表组男 19例,女11例;年龄9~79岁,平均(35.6±13.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 min~12 h,平均(3.2±0.4)h。深静脉组男18例,女 12例,年龄8~79岁,平均(36.2±14.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0 min~11 h,平均(3.5±0.3)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体表组与深静脉组,体表组患者在行急诊抢救时实施体表静脉置管,深静脉组患者则行深静脉置管术,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抗休克治疗原则以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均一致,体表组患者经体表静脉输液,深静脉组则在就诊时将体表静脉打开的同时实施深静脉置管术。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操作者的动作熟练且准确,大多数情况下选择股静脉进行穿刺。 1.3 观察指标:①无创血压,对两组患者每隔15分钟进行1次血压检测,若是原血压检测不到或者是收缩压水平低于90 mm Hg (1 mm Hg=0.1333 kPa)者,治疗好转的标准为血压上升并超过 90 mm Hg;若是原收缩压超过90 mm Hg,而脉压差不足20 mm Hg者,治疗好转的标准为原收缩压未发生降低并且脉压差超过 20 mm Hg。②尿量,在两组患者就诊后及时进行导尿,将原有尿液放去,统计开始治疗后60 min内的尿量,尿量>30 ml者视为好转。③DIC发生率。④死亡率[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深静脉组患者无创血压、尿量好转率均较体表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死亡率和DIC发生率较体表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

3 小结

临床研究证实,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而言,其在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外周循环障碍,体表静脉充盈效果不理想,进而会对静脉穿刺效果产生应,穿刺成功率低,对抢救时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而深静脉同体表定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会受到外周循环以及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对患者的输液需求予以满足,为成功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且深静脉穿刺可对体表穿刺易渗出、滑出等缺陷进行避免,能够对中心静脉压展开连续监测,对指导补液速度具有重要意义[4]。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实施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时,可提高患者无创血压、尿量的好转率,降低死亡和DIC的发生率,抢救成功率高,临床值得对其给予关注。

4 参考文献

[1] 张悦新,王 宝.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3(12):321.

[2] 易显富,刘 梅,郭清皓,等.7.5%的氯化钠溶液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 .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14(6):897.

[3] 刘维政,高振和,陶 江.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24(4):1093.

[4] 焦丽强,李 霞,于明克,等.快速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0,15(6):435.

[收稿日期:2013-05-27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