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931次
每年秋季是我院蜂蜇伤患者人数激增的季节,大部分患者初次求诊在急诊科,急诊科将部分轻伤患者留在急诊科留观,或分流收入普外科行清创处理,而部分伤重患者,尤其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被分流收入或转入肾内科。笔者曾收治1例严重蜂蜇伤患者,经3个月余的治疗及随访,治疗效果让人满意,以下浅谈对该病例的治疗体会。
1病历摘要
男,48岁,农民,干农活时遭群峰蛰伤头面、双上肢,蛰后感疼痛难忍,伴头昏、头痛,受伤后约2 h被家属送往我院急诊科。来院时查体: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呼吸急促,心率约120次/min,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片状红斑,头面部、四肢可见多处蜂蜇痕,局部淤血,压痛明显。急诊收入普外科住院,给予抗炎、补液、保护心肌等治疗,急查血显示转氨酶升高、CK、CK-MB、LDH、MYO均明显升高,肾功能检查Scr2209 μmol/L,凝血时间延长,急诊胸片提示急性肺水肿、双侧胸腔积液,考虑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于入院8 h后转入肾病内科。转入后立即行血液灌流治疗,并甲强龙静滴抗过敏、复方甘草酸酐保肝、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环磷腺苷葡胺营养心肌,同时大量补液,补液量在严密监测心率、BNP的情况下进行。
第1天输入液体共6 800 ml,第1天尿量约300 ml,其余治疗如上所述。第2天清晨复查转氨酶、胆红素、血肌酐、CK、CK-MB、MYO,均较第1天显著升高,其中CK 7007U/L,MYO>1 000 ng/ml;患者心率、呼吸仍快,继续第1天的治疗,补液量约9 000 ml,仍血液灌流2次。第3天清晨复查上述指标较第2天更加升高,临床症状无改善,继续前面2天的治疗,血液灌流1次,同时血液透析1次,全天入液体量约8 000 ml,尿量约140 ml。第4天清晨仍复查上述指标,CK、CK-MB较前有下降趋势,MYO仍大于1 000 ng/ml,患者心率较前稍有下降,呼吸稍促,输液仍重复前面方案,停用甲强龙,予以血液透析4 h。第5天临床症状较第4天更好一些,上述实验室指标开始逐渐降低,但血红蛋白降低至75g/L,仍继续前日治疗方案,并安排输血2 U。全天液体量减少为4 000 ml,尿量仍少于400 ml/24 h。
第6天开始,上述实验室指标进一步降低,临床症状进一步好转,但血压逐渐升高,最高达180/100 mm Hg(1 mm Hg=0133 3 kPa),逐渐减少补液体量,并开始控制血压。第10天复查转氨酶、CK、CK-MB、MYO基本正常,然患者仍少尿,血肌酐仍高,血液透析隔日1次,2周后肾功仍未恢复,家属签字自动出院。出院后血液透析每周两次,然而肾功仍未恢复,尿量逐渐增加到500~800 ml/24 h。1个月后于透析前抽血复查血肌酐,仍大于700 μmol/L,此时尿量逐渐增加到1 000 ml/24 h。仍规律透析,伤后第40天进入多尿期,尿量2 000~3 000 ml,肾功仍未恢复,仍规律血液透析。伤后第70天肾功仍无好转,怀疑急性肾损伤转为慢性,复查肾脏彩超,双肾未缩小,但双肾皮质回声增强,此时复查肾功血肌酐在500 μmol/L上下,自行脱离透析,仍坚持门诊随访,伤后3个月复查肾功基本恢复,尿量正常。
2讨论
21蜂蛰伤的临床表现:蜂蜇伤是秋季常见病例,蜂蜇人后,蜂毒从毒刺进入人体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以下从蜂毒的成分及作用、蜂蜇伤的临床表现、急诊及内科处理进行讨论。
211蜂毒的成分及作用[1]: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它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若干种蛋白质多肽类、酶类、酸类、非肽类物质及微量元素等。蜂毒肽具有抗凝血作用,并可使红细胞膜分解,导致红细胞溶解。蜂毒神经肽是一种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磷脂酶A2能够水解生物膜,引起横纹肌细胞、红细胞溶解。非肽类物质包括有组织胺、多巴胺及新肾上腺素等,可引起骨骼肌、平滑肌的紧张收缩,并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蜂毒在体内或体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蜂毒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局部反应表现为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疼痛、起泡、灼热、浮肿等炎性反应,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 全身反应取决于蜂毒的量与机体的敏感性,蜂毒溶血作用能引起出血,并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舒张,特别是内脏血管,还可引起细胞裂解。神经系统毒性表现在动物发生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最后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
212蜂蛰伤的临床表现
2121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蛰伤后数分钟到几个小时内,表现为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2122溶血性贫血及横纹肌溶解:多见于重症患者,导致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患者出现贫血表现;溶解后的红细胞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以及横纹肌溶解产生大量肌红蛋白,超过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引起肾小管堵塞,以及其直接肾毒性,可引起急性肾衰竭。
2123急性肾功能衰竭[2]:主要机理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扩张肾血管、直接肾毒性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共同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少尿、心衰、内环境严重紊乱等。
2124急性肝衰竭:蜂毒素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在早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充斥门脉血,抗原抗体共价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在干细胞血窦面大量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在血小板、中性及其他免疫细胞参与下,导致肝细胞出血性坏死,破坏大量肝细胞,形成原发性损伤。
2125神经系统并发症:蜂毒的神经毒性,可以诱发脑炎,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脑组织损伤。直接损害神经,可出现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
2126心脏损伤:蜂毒可致溶血、出血及神经毒作用,亦可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及心律失常,还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2蜂蛰伤的处理
221院前急救:蜂蜇伤后立即绷扎被刺肢体的近心端,绷扎总时间不宜超过2 h,可用冷毛巾湿敷,不可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仔细检查伤口局部皮肤有无蜇断的毒刺或毒囊。如有断刺可用镊子拔出,但不要挤压,也切勿用手拍打,以免更多的毒液挤入皮内引起严重反应。如为黄蜂蜇伤其毒液为碱性,可用食醋冲洗伤口中,周围用季德胜蛇药调敷;如是蜜蜂蜇伤其毒液为酸性应,用碱性液清洗伤口。如出现全身明显的皮肤红肿、水疱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222内科处理:①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立即给予1%肾上腺素03~05皮下或肌肉注射,监测血压,如血压无回升,可重复给1次。②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如甲强龙80 mg静脉滴注,122次/d,可减轻气道水肿、减少炎性渗出、减少迟发性炎症。早期使用激素既可减轻蜂毒导致的变态反应,又可提高组织器官对变态反应的耐受性。③护肝利胆,营养心肌,营养神经,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大量补液,早期因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等因素,液体量可达到7 000~10 000 ml/24 h,但需警惕快速补液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故需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情况,有条件的可监测中心静脉压,且大量补液需在随时能进行血液透析的情况下进行,一旦出现水负荷过重情况,可立即血液透析帮助超滤脱水。④初期因溶血及横纹肌溶解产生大量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需大量补液、水化治疗,以减少代谢毒素堵塞肾小管。且横纹肌溶解后,即使输入大量液体,其进入肌肉间隙,血管内容量仍可不足,故需大量液体避免急性肾衰竭,以及避免组织灌注不足。⑤因急性肾损伤,且无尿,需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以及细胞分解会引起高钾、高钙、酸中毒,血液净化治疗可协助维持内环境平衡。无少尿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并维持肾血管渗透压,避免肾小管堵塞,还有一定的抗氧化还原作用。但对于少尿的患者要慎用。⑥防治消化道出血:急性中毒可能引起应激性溃疡,且蜂毒引起的凝血时间延长,需防治消化道出血,故蛰伤后需指导患者清淡少渣饮食,但又要保证足够的能量供给。
治疗体会:人体被重度蜂蜇伤后,一系列中毒反应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因重度的心肌损害、肝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许多患者早期即发生死亡。故患者入院后要早期积极抢救,从多方面保护脏器,同时清除毒素,对抗中毒反应。本病例中患者入院后从抗过敏、保护肝脏、保护心肌、营养神经、保护肾脏等多方面给予了积极处理。对于渡过了急性期幸存的患者,急性肾衰竭的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恢复的过程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替代治疗,以等待肾功能的修复。其急性肾衰竭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的时间因人而异,本病例中该患者1个月后尿量开始进入1 000 ml/24 h,40 d后进入多尿期,肾功能的恢复时间更长,3个月方才基本恢复正常,但仍遗留了肾皮质的回声增强,即便如此,该患者远期肾功能情况还需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3参考文献
[1]侯春生,郭丽琼,王建荣,等蜂毒溶血肽及蜂毒主要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82
[2]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7-903
[收稿日期:2012-12-28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