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浅析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827次
1开展实验项目的背景
目前我校解剖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大系统,小局解”,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同其他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联系。同学们普遍感觉系统解剖的课堂比较枯燥,没有直观印象,单凭师承教育讲解很难记住。虽然有实验课,但实验课时数不多,教学标本也不足,而且各个解剖部位均已分离,各组织器官毗邻层次关系均无法体现。而且仅在少数专业开设局部解剖学课程,使绝大多数同学没体现对人体的组织器官,形态结构有直观整体的认识,也没有动手解剖,亲自实践的机会。因而开辟一条新的人体解剖实验教学模式是师生们的共同期待。
2实验过程
21实验项目前人员筛选:遵循自愿报名原则,因受实验场地和材料的限制,只能接纳少部分学生参加,原则上最多以24名为宜。以学过解剖学知识,能够吃苦且对解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优先。选留参加过具有解剖经验的学生为组长,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6名学生。由组长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基础性的解剖操作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2实验技术及思想教育培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实验室环境(解剖馆地下室)以及被局解后的废弃尸体状态,室内的特殊气味,实验时间长、实验过程脏、累、差等特点。提示学生要有思想准备,并作出是否参与的选择。由解剖实验室老师讲解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实施解剖过程中,将尸体作为患者看待,绝不允许有任何轻视的语言和举动。将解剖室当做手术室,将解剖尸体视为临床手术。例如:进入解剖室之前需准备好衣帽、口罩等的穿戴,解剖时不要生拉硬拽,要将解剖尸体看为患者等。从而对同学们进行医德、医风和严谨科研态度进行培养。
23实验项目开展前的仪式:鉴于我们所使用的尸体是局部解剖实验课后的废弃尸体,全体同学向再次被利用的局解尸体开展实验之前举行默哀仪式,以表达对捐献者的无比尊重之情,并深刻理解捐献者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希望和意义,时刻牢记医学大学生们未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3实验过程的特征
31看:将局解后的尸体集中,用A、B、C、D等英文字母标记代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别观察。并记录哪具尸体有哪些是未解剖到位部分,有哪些是发生病理改变的,是否是先天性畸形,哪些部分可做教学实习标本等多方面观察。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32写:各小组将观察后的问题,用已知的各方面知识写出每具尸体对开展教学活动可行性项目的分析,并在参与学习的各小组间交流、比对,看哪个小组对哪具尸体观察的细致,提出的问题多,解决的方法可行。有病理现象的尸体,对发病机理的分析阐述是否清晰,临床治疗方法是否得当。提出制作标本是否实用,有无创新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写作能力的素质。
33选:通过看,写活动后,根据各小组的总结,选择对不同废弃尸体再利用,对掌握知识多和制作标本数目多的小组优先选择,并结合其他小组对该具尸体提出再利用方法等方面,补充完善对该具尸体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步骤与方法。
34讲:是贯穿学习小组实验活动中的主题,它包括指导教师讲解和学生讲解两方面。
341指导教师讲解:重点放在解剖学知识强化深入上,形式上有对参与学生集中讲和针对学生不同专业个别讲。放弃以往单纯就解剖而解剖的讲法,要多学科联系。体现出解剖对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性和指导作用。如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时,从胚胎学骨发生由微观向宏观展开讲,结合临床骨伤疾病讲,而肌学的讲解从宏观向微观深入讲,从分子结构上揭示其收缩原理等。
342学生讲解:形式上有个人讲解,问题讨论,专题报告。
3421个人讲解:即在入学之后首先进行。要求每个学员讲解以解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试讲,不设题目没有具体要求,时间在20 min内,可利用实验室的任何设备,如多媒体,标本,模型等。目的是考察学生解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给学生进行表达能力展现提高的机会。
3422问题讨论:在实验活动中经常发现许多组织器官异常现象。如:肺脓肿,肺与胸模的粘连,胸腔积血,肝脾肿大,结肠狭窄肾移位等,这些现象对中医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专业不开设局解尸体,大体病理教学展示标本不足是难得见证及学习机会,遇到这些现象时,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各专业知识和去查阅专业书刊,文献资料,在小组内和全体学生中针对这种现象展开讨论,做出是先天畸形还是病理改变的确认。以及致病原因,中西医如何治疗等多方面的探讨。
3423专题报告:小组内每一个组员均需在结题之前完成至少对一种疾病的系统讲解,包括西医学讲解(例如:该病变部位的解剖学结构,生理基础,病理转变,临床表现,诊疗手段,治疗方法,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现状,先进的治疗技术等)和中医学讲解(如该病的中医病名,主证,主症,祖国医学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主要治则,可用的方剂,以及相关的方解等)。
进行上述活动构建创新型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对解剖课学习没兴趣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解剖中主动与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广泛联系,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性拓展使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5做:在完成运用废弃尸体解剖知识和相关知识讲解后,将组内的尸材进行制作教学标本处理,尽量做到充分有效利用,力求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教学标本,利用多具剥制后不完整骨骼进行重组性完整骨骼标本制作,在制作教学标本中,使学生灵活运用解剖学知识,提高分析、操作、写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项目的自我评价
41实验项目的特色:该实验项目是融合解剖、生理、病理、药理以及临床其他基础和临床各科相关知识于一体的整合学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水平。并为我校解剖实验室制作一定数量有价值的教学标本,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实现了专业知识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42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我校人体解剖学课程属于刘海兴在《关于中医院校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中提到的传习性教学[2]: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或教辅人员的传授来进行学习,这是比较低层次的教育。
而该教育教学模式完全扭转了传习性教学的局面。没有时间限制,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且在实践中学生遇到不懂问题和不会操作的地方有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和老师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对内容更近一步地掌握。
5实验项目存在的不足
参与实验项目的专业教师队伍亟待扩大。基于该实验项目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探索知识广博的基本特点,需要有各专业相关教师参与其中。为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以及进行专业研究提供空间。
6采取的措施
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大力支持全校各专业学生参加该实验项目;争取每年评选出优秀师生进行交流学习;并且鼓励教师和学生多出成果,出优秀成果。
立足教学,树立精品实验项目意识,使更多相关专业教师成为该项目的业务骨干。在实验项目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鼓励师生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在解剖学科和其他基础、临床学科转化教学方面,该实验项目将开设相关学术讲座以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学习等多种形式将实验项目转化为教学实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
7参考文献
[1]王萍玉,谢书阳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11
[2]刘海兴关于中医院校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2):47
[3]张士斌,张边江, 陈海英,等现代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1):46
[收稿日期:2012-12-28编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