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型号与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794次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管套针,上世纪60年代始发于西方国家,90年代在我国推广使用。因其送针部位为外套软管,有效避免了钢质针芯对血管壁的硬性损伤,且其软管材质在血液的温度和湿度下有很好的柔韧性,可与穿刺点血管壁紧密衔接,随血管曲度塑型,不易发生移位或脱落,利于减少血管损伤,延长留置时间,保障血流通畅。然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可出现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感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普及和发展。临床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型号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本文选用临床常用的24G和22G两种型号的留置针作对比研究,探讨静脉留置针型号与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的以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者208例,依据所用留置针的型号,分为24G和22G两组,其中24G组105例,22G组103例。24G组男 59例,女 46例, 年龄19~61 岁,平均(34.4±12.7)岁。静脉穿刺部位:桡静脉56例,前臂正中静脉49例。22G组男58例,女45例,年龄24~65岁,平均(33.9±10.1)岁。静脉穿刺部位:桡静脉53例,前臂正中静脉50例。两组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由医护人员应与患者沟通,在取得知情同意书署名的情况下使用静脉留置针。步骤如下:①用艾尔碘消毒穿刺部位,松动留置针外套管。②倾斜15°~30°进行静脉穿刺,回血后立即降低穿刺角度,与皮肤呈5°角。③沿血管壁平推进0.2~0.5 cm,将针全部推入血管内。④固定针套并退出针芯至针柄处,快速回血后,拔出针芯。⑤松开止血带,用透明贴固定,调节滴速。⑦每次输液完毕后用25 U/ml的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5 ml进行正压式推注,使留置针管腔及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推注速度应缓慢,留置时间5d左右。⑧叮嘱患者尽量减少穿刺部位的活动,保证干燥、清洁,避免按压,穿宽松衣物,若出现任何不适感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3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1.3.1静脉炎:静脉炎按INS静脉炎评价标准:Ⅰ级:穿刺点发红不疼痛或偶觉疼痛; Ⅱ级: 穿刺点发红或(和)水肿并持续疼痛;Ⅲ级:穿刺点发红和(或)水肿且疼痛,有条索状物,并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Ⅳ级:穿刺点出现发红和(或)水肿,触及4条索状物,长度>2.54 cm,有脓液流出。
1.3.2局部疼痛红肿:①疼痛:0级:无痛;Ⅰ级:隐痛;Ⅱ级:碰触微痛;Ⅲ级:显著疼痛。②局部红肿:0级:无红肿现象;Ⅰ级:注射点周围红肿;Ⅱ级:穿刺静脉局部红肿;Ⅲ级:整条静脉显著红肿。
1.3.3液体外渗:0级:无症状;Ⅰ级: 皮肤泛白且水肿,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5 cm,皮肤发凉,伴有或偶觉有疼痛;Ⅱ级:皮肤发白水肿,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为 2.55~15 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偶发疼痛;Ⅲ级:皮肤发白水肿,呈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 cm ,皮肤发凉,轻至中等程度疼痛,或有麻木感; Ⅳ级:皮肤发白水肿,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 cm,凹陷,皮肤紧绷,有渗出液。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技术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平均滴速和留置针保留时间:由表1可知,本组病例共用5.5号、7号两种输液器,同种型号输液器患者之间,24G和22G的滴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针保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的平均滴速和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x±s)
组别例数平均滴速(滴/min)5.5号7号保留时间[例(%)]>5 d<5 d24G10546.2±3.2395.4±7.6772/68.633/31.422G10349.1±2.7199.1±8.2639/37.964/62.1t/χ21.0440.9977.1446.147P值0.1540.1630.0130.017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由表2可知,与22G组比较,除液体渗漏外,24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其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22G患者(P<0.05)。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例(%)]
组别静脉炎疼痛红肿液体渗漏总计24G10(9.5)6(5.7)1(0.95)18(17.1)22G17(16.5)9(8.7)1(0.97)27(26.2)χ2值5.6404.3040.4145.007P值0.0190.0340.8890.021
3讨论
3.1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静脉留置针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避免因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这对血管功能异于常人的老人或儿童患者尤为重要,特别是需要间歇性或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对于婴幼儿患者,可避免反复穿刺,能平复患儿对注射的恐惧心理,提高配合度,从而减少因扭动造成的血管损伤。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感染等并发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普及和发展,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与针头型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如下:①管腔外径:22G留置针外径约为0.9 mm,长度25 mm,对血管的刺激较大,患者在活动时,尤其是在桡静脉穿刺处,近关节处活动频繁,留置针易碰撞血管壁引起药液外渗,红肿疼痛硬结。②24G静脉留置针细而短,管壁薄,管腔外径0.6 mm,长度20 mm,进入血管后能够顺应血管活动,可减少与血管壁的摩擦及损伤,因而可减少静脉炎和液体外渗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静脉。
然而,也并非所有患者均需使用24G,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老人血管较脆、儿童血管细嫩,应选择相对较细的24G的留置针。从滴速来看,两种型号的留置针均适用于输入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甘露醇等,但在非抗休克的常规输液治疗中,尽量选用细短的24G静脉留置针。同时要以不影响药液滴速为前提,尽量选用留置针细、短的型号。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应用统一标准,不同型号引起的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决定。由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临床应密切注意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多次注射增加患者痛苦和相应的治疗费用,力求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4参考文献
[1]李玲,余元清,段玉,等.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10,12(1):181.
[2]侯燕,乔云丽,皮芳,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8C):2204.
[3]陈爱群,方素琴,吴燕容.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26.
[4]周晓菲.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效果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0,9(1):76.
[收稿日期:2013-04-23编校: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