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867次
通讯作者:邓秋霞“第一目击者”一词在院前心肺复苏领域使用了多年,英文是“first responder”,原意指心脏骤停发生后,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个人不是医务人员,而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人[1]。现国内一些文献也泛指所有意外或急症发生时,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的非专业救助者。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2]。现将我国对“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现状做一综述,并对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规范、系统、全面地开展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提供借鉴,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1国内“第一目击者”培训现状
1.1在社区开展公众培训:北京322 413例院外病例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猝死抢救现场在社区[3],故开展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非常必要。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全体医护人员从2003年开始在社区举办《白金十分钟急救大课堂》,至今授课50余次,义务培训社区大众3 000余人次,提高了大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河北任邱华北油田总医院从1999年6月~2000年5月在华北油田对2 436位社区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的抽样及普及宣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创伤四大急救技术和心肺复苏术[5]。
1.2开展小城市全民急救培训:公众培训的目标是: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由于大城市流动人口多,辖区范围广,目前开展全民急救培训尚有一定困难,在部分小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借鉴。例如昆山市红十字会于1997年~2004年分别对机动车驾驶员、学生、社区居民、医务人员、乡村医生、电工、旅游从业人员、消防人员、机关干部、公安干警进行了卫生救护知识普及 [6];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于2000年1月~2004年6月对当地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技术及创伤急救等知识培训 [7];深圳市急救医疗中心于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外企员工、警察、保安员、工人、服务员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 [8];杭州市急救中心于2001年3月~2004年10月,对社会公众举办了100期共计6 800名公安、导游、驾驶员、工矿企安全干部及中外企业的职工等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班 [9],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对特殊人群的培训:所谓“特殊人群”,是指消防武警,公安巡警,司机等,他们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据统计,“特殊人群”目前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新闻媒体,而调查问卷显示,“特殊人群”对急救知识的求知欲望很高,迫切要求通过正规的救护训练获取急救知识。例如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于2000年6~11月对该市的部分119消防警察和110公安巡警进行了院前急救知识培训 [10];北京急救中心,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与北京地铁客运公司,北京保安公司合作,于2006年2~5月分期对地铁车站职工和保安公司职进行急救培训 [1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急诊科于2004年~2005年对该市从事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调查与培训 [12];山东省新泰市红十字会,公安局交警大队,卫生局组成领导小组对该市21 362名驾驶员进行了现场初期救护知识技能培训[1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于2005年上半年起在校内外开设院前急救医学课程,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14]。
2对加强“第一目击者”培训工作的建议
2.1政府加大管理力度:社会急救的开展,不仅是医学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职责[15]。政府应意识到“第一目击者”参与现场施救的重要性,提高对公众培训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众的培训在各行各界顺利开展。只有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为公众培训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2规范公众培训教育: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一定要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原则,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如果能定期对目标人群进行规范的培训和再培训,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急救员证书,这样既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又能保证长期持续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急救人员。
2.3加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培训:目前国内关于“第一目击者”培训的报道都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地区,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发展滞后。因此,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加强落后地区培训基地的建设,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全社会的急救自救能力。
2.4加强社区的作用:为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何忠杰等建议应加强社区急救网络的建设 [16]。这一急救网络的建设,将会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反应时间。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社区急救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自上而下的社区急救体系,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5在中小学中开展相关课程: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为保证社会急救的可持续发展,应从青少年儿童起就开始进行危机意识和自救意识的教育。陆烈红等对中学生的自救能力进行的调查指出: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救能力[17]。因此,对青少年早期开设急救自救的课程,切实有效。
3参考文献
[1]冯庚.何谓“第一目击者”[J].中国全科医学,2005,8(3):237.
[2]李荔,张丽梅.120 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1,22(6):380.
[3]陈志.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2.
[4]何忠杰,马俊勋,王永刚.树立急救白金10分钟理念,提高社区猝死抢救成功率[J].医学与哲学,2006,27(8):11.
[5]孙增生,胡杰,卢云云,等.华北油田“120”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可行性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30.
[6]张龙妹,刘超英.现场急救培训讨论[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109.
[7]程瑞年,杜海松,陈建华,等.小城市公众急救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 (7):552.
[8]简洁,赵伟.深圳地区非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普及培动2 300人效果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5,10(3):219.
[9]宋因力,陈美红.对公众开展院前急救知识教育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6,19(8):44.
[10]王野,李远建,杨彬.对城市特殊人群院前急救只是培训的探讨[J].四川医学,2001,22(12):1198.
[11]张雁,温新华.对特殊岗位职工开展以心肺复苏技术为主的急救普及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881.
[12]李玉肖,陈实娥,朱琼.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
[13]熊可军,祁银祥,朱玉艳.机动车驾驶员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必要性[J].职业与健康,2004,20(7):104.
[14]蒋亚斌,俞锐敏,朱宁.综合性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课程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5.
[15]袁凤娟,葛丽荣,于海英,等.语音(视频) 指导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2):325.
[16]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
[17]陆烈红,叶家薇,陈惠敏,等.中学生应急能力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6,20(10):2654.
[收稿日期:2013-01-06编校:侯小玲/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