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病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1706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江华生 江西新建县恒湖医院 330123
临床表现
血吸虫肝病的临床表现:肝区不适,脾肿大,腹泻,乏力不同程度的消瘦和贫血,以肝脾肿大最多见,在后期由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肝功能代偿失调,出现呕血,便血并均有程度不等的生育无能和劳动力丧失,最终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衰竭或肝肠恶性肿瘤等并发症。在中医中的描述是患者肋下,剑突下积块,初起按之较软,逐渐坚硬,面色苍黄或晦暗,形体消瘦,上腹饱胀,肋下胀痛,甚至腹部胀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等。
诊断分期
慢性血吸虫肝病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分为轻、中、重症三个时期。早期或轻症期的特点是没有自觉及他觉症状,肝肿大,硬度增加,常左叶肿大显著,表面较平滑,压痛不显著,脾脏一般可触及,但肝大不显著,多无腹水,亦有肝肿大硬度增加而脾不肿大者。中期亦称代偿期,此期肝脏显著肿大,硬度显著增加,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边缘锐利。亦有肝脏右叶逐渐萎缩仅左叶肿大者,往往因为静脉循环障碍发生腹水。但亦有脾脏高度肿大,而肝萎缩不能触及者。贫血比较显著,伴有消化障碍,但此时内脏功能紊乱尚未达到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程度,营养状况比较好,若治疗适宜脏器功能有恢复的可能。晚期重症期为失代偿期,此时特点是出现严重的固定的内脏功能紊乱,患者消瘦,颜面憔悴,面色苍白或微黄,患者营养极度不良有如恶液质,贫血显著,白血球减少,肝萎缩,脾脏肿大坚硬,门静脉郁血症状显著,胸部及腹部静脉怒张,高度腹水。一般脐窝消失,甚至脐窝肿起发生脐疝。下肢浮肿,蛋白尿,肝功能障碍。往往发生胃肠出血。患者呼吸急促,不能参加工作,丧失劳动力。
预防治疗
防治关键还是从病因上去阻止该病的发生,也就是防止血吸虫感染。要求在疫区从事生产生活的人民群众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或减少疫水接触。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代偿期宜适当减少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可参加轻工作;失代偿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肝功能显著损害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有腹水时饮食应少盐或无盐。禁酒及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失化偿期患者食欲缺乏,进食少量,且多有恶心,呕吐,宜静脉输入高参葡萄糖液以补充热量,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胰岛素、氯化钾等;应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病情较重者应用复方氨基酸,蛋白质或鲜血。腹水明显时,应限制钠水的摄入,增加钠、水的排出,包括利尿剂,导泻,放腹水加输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外科手术减少肝淋巴液漏出和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时,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条件者必要时可行肝脏移植术。
中医治疗血吸虫肝病主要还是根据分期分型来辨证论治。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在河南洛阳学术交流会上制定了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肝气郁结(包括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等6个证型。这些辨证分型对指导肝硬化的治疗确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居多。已至晚期则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常见。脾肾阳虚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白术,茯苓,大腹皮,水蛭,干姜,巴戟天,补骨脂,葫芦巴,蝼蛄等)。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整体调节作用,既有活血化瘀,抗肝纤维化,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又能疏肝、健脾、补肾,通过缓缓利尿,有效消除腹水,一般状况逐渐恢复,而无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标本兼治,疗效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