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医学寄生虫学》

血吸虫病致外周血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

发表时间:2012-12-14  浏览次数:1169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周俐   广州市中医医院

患者,男,43 岁。因右腿肿痛1 年,加重而影响行走1 个月于2006 年12 月19 日来院就诊。患者于2006 年1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腹至右腹股沟散在皮疹伴瘙痒,下肢逐渐肿胀,时消时起,夜间低热、多汗。无咳嗽,无腹胀。在某省级医院初诊“丹毒”予青霉素钠盐、莫西沙星抗炎2 周,迈之灵(马栗提取物) 、脉络舒通改善微循环,症状时有反复。又拟诊为“右下肢淋巴管炎”反复治疗1 年未愈。下肢出现皮疹,瘙痒疼痛,影响睡眠,跛行。后多次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过高,拟诊“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建议住院治疗。为进一步查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原因,结合既往有吃生鱼史,进一步查肝血吸虫抗体阳性,考虑为肝血吸虫病所致。予吡喹酮驱虫治疗1 个月,皮疹减少,但下肢持续肿胀,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皮温降低,夜间肢痛明显。12 月19 日到我院门诊就诊,行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血管栓塞病灶。血液流变学检查无异常。既往外院检查:外周血白细胞(17.5 ~19.2 ) ×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1,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18 ×10*9/L, 红细胞3.18 ×10*12/L, 血小板(3.50 ~3.58 ) ×10*9/L, 红细胞沉降率46mm/h, 肝吸虫抗体阳性。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查体:右腰腹至右腹股沟散在皮疹分布,右下肢胫骨前散在针尖样皮疹,右小腿非凹陷性浮肿,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稍低。初步诊断:血吸虫感染致周围血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神经损害。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栓通、小牛血去蛋白物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服潘生丁、抗组织胺类药治疗1 周。弹力袜加压包扎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右下肢肿胀、痛痒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 个月无复发,完全治愈。

讨 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TAO) 亦称为Buerger病,是一种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性疾病,可伴继发性神经损害,是一种非粥样硬化性、节段性、炎性、阻塞性血管病。本病青壮年男性多见,主要发生于四肢小动脉和静脉,以下肢尤为多见。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受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伴游走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患者多伴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可发生间歇性跛行、足坏疽及手指苍白或青紫,并有颜色变化(Raynaud现象) 。严重者有患肢端溃疡、坏死。究其病因,吸烟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可致血管病变。目前考虑与结缔组织病及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据报道,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TAO的发生中起明显作用。TAO需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AS) 或多发性大、中、小动脉炎等其他动脉病变相鉴别。TAO晚期形成包围动脉、静脉及神经的索状瘢痕;而且无粥样斑块、钙化或动脉瘤形成等,均不同于闭塞性AS。本病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为咳嗽、哮喘,X线胸片示胸膜或肺改变,起病急,与蛔虫感染有关。此病是一次大量蛔虫感染后虫蚴移行引起肺部损伤和变态反应所致。本例有血管变应性炎性改变但无呼吸道症状和胸片异常。患者初期提示急性寄生虫感染所致发热、盗汗、皮疹、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肺部无阳性体征。故可排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实为继发周围血管变应怀炎性反应,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表现。患者初期发热、盗汗、皮疹,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肢体皮肤红、肿、痛表现,极易误诊为丹毒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早期检查无特异性诊断意义,但诊断性治疗有意义。早期、积极、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防止病情进展、降低截肢率的关键。对病程长、反复治疗、心理负担重甚至对治疗失望者要予以疏导;而医生知识面广、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如此,才能避免失误,提高治愈率。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