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习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10 浏览次数:1252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房霞 大连铁路卫生学校,辽宁 大连 116001
解剖组织胚胎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属于形态学,具有名词多、描述多、难记忆等特点。随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和教学课时的压缩,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在解剖学与组织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学习,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激励学生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从实验入手的研究型学习
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整体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如学习骨的理化性质提到,骨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无机物使骨很坚韧,有机物使骨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实验课上,教师准备了煅烧骨和脱钙骨标本,让学生动手观察触摸。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脱钙骨经过盐酸的作用,无机物分解,只保留有机物的完整性,质地十分柔软,可以像橡皮条那样揉来揉去,甚至可以打结。煅烧骨经过焚烧后,有机物分解,只剩下无机物,质地十分坚韧。接着师生可以共同讨论: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骨折,儿童的骨容易变形,而中轻年人的骨既有很好的弹性又有很好的韧性。
2 以创设情景为主的研究型学习
情景教学方法所创设的各种情景,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一般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知识具体、形象和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在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愉快感觉[1]。如在绪论中阐述解剖学在医学中重要地位时,笔者把自已模拟成一个腹痛患者,用手按着腹部让他们想象是什么器官的疾病。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个个想知道是什么器官。这时教师转移了话题引导他们: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这门学科,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究,这也正是研究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
3 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的研究型学习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课程设置的各个知识点都是为学习临床医学课做铺垫。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的研究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们在讲授男性尿道时就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某男性不能自主排尿,护士给其插导尿管,在插管过程中屡屡出现阻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将导尿管插入膀胱,为什么会出现插管困难呢?其解剖学因素是什么? 案例引入后学生顿时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且注意力集中,带着问题进人新课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的研究型学习中,教师要注重把握解剖学知识点的传授,以解剖学教学为主,以临床案例为辅,切莫偏离解剖学教学的轨道。
4 以探讨社会伦理为课题的研究型学习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社会伦理问题。以探讨社会伦理问题的研究型学习,不仅使学习的内容多样化,综合化,还可以使学习方式更主动、独立,学习过程更开放、民主。学生通过探究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克隆人目前已经从酝酿进入实质研究、生产阶段,克隆人似乎成为必然,但本身存在着很多社会、伦理、法律问题,诸如伦理上的尊严、自主、和谐问题、社会上的家庭问题、社会身份与歧视、人口问题等。 器官移植通常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并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器官移植中主要的伦理学问题是提供器官的供者在什么情况下提供器官;是否自愿或事先有无同意捐献器官的意愿;是否供者可以不需要这个器官而保持其生活质量;抑或供者已经不再需要所提供的器官。答复如果都是肯定的,器官移植就可视为符合伦理学。 在学习解剖学与胚胎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胚胎移植、试管婴儿、克隆人、器官移植等诸多问题开展讨论,引入辩论、撰写论文等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必须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进行适度调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更新,以随时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赵蕾.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4,2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