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医学心理学》

探讨心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2-25  浏览次数:1228次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和活动不便,处于长期卧床状态,再加上子女与亲友不能长期陪伴和疾病的长期折磨,多数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常会产生一些负性的心理情绪方面问题。为了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提高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5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实施了完善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社区共有8 000住户,其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共有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72~95岁,平均(80.6±5.9)岁;卧床时间9个月~10年,平均(4.7±1.9)年。基础疾病为:脑血管病36例,心脏疾病8例,骨关节疾病6例,恶性肿瘤6例。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 心理支持方法: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本社区长期卧床的患者采取上门指导的方式,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使用礼貌用语和尊称,不直接称呼姓名,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要和蔼可亲,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知识背景不同,有针对性进行交流。以叙家常的方式,了解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各种心理需求,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1]。根据每个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关怀、安慰和鼓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差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反复介绍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及意义,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和亲友的共同支持和协助,使患者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以减轻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护士与每个患者进行交流的时间不少于10~15 min/d。 1.2.2 认知干预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应激事件的感觉和处理方法各异,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也不相同。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调节面对应激事件的理念,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2]。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告知患者焦虑、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如失眠、头痛等一些躯体症状的发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相反,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状态,则有助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或减缓疾病的发展。 1.2.3 身心放松训练方法:通过让患者听音乐、做深呼吸、被动肢体运动、按摩和谈论其感兴趣的事物等,可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1次/d,30 min/次。 1.3 效果评价: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3]。该量表主要包括焦虑心境、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紧张、生殖泌尿系统症状、害怕、胃肠道症状、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躯体性焦虑、与人谈话时的行为表现共14个项目。结果分析:①躯体性焦虑:7~13项的得分比较高。精神性焦虑:1~6项和14项得分比较高。②按照我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 ≥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7分无焦虑症状。评价方法是在心理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采用HAMA评定。由经过训练的2名评价员进行联合做出评价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的HAMA评分情况见表1。心理干预后的总分(10.98±1.317)分较干预前(18.01±1.813)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9,P <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86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20 年、患脑萎缩、脑血栓瘫痪6年,长期卧床,实施家庭护理。期间服用罗布麻、卡托普利、硝苯地平、复方丹参,速效救心丸等多种药物。曾数次发生泌尿系感染、压疮、肺感染,均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多年来一直服用降糖药,但控糖效果不佳,于5年前改用胰岛素注射,初始剂量为早8 U、晚10 U,监测血糖值在正常范围。一段时间后,因患者不控制饮食,致血糖升高。既增加注射剂量为早10 U、晚12 U,监测血糖值一直保持正常范围,此后家人认为血糖已经稳定,既疏于监测,在患者进食少的情况下几次发生低血糖,严重时血糖值为1.7 mmol/L,经喂白糖水及输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后好转。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患者常常产生轻生、厌世、焦虑、悲伤、哭泣,经过有效的治疗护理和心理干预,患者的病情稳定,不良情绪消除。

4 讨论

4.2 影响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精神状态的常见因素: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多由于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而需要长期或终生的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各种疾病进展的不良预后,再加上长期卧床的孤独感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担心、绝望,很容易使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产生焦虑、悲观、绝望、抑郁等负性的情绪障碍。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负性情绪不仅可以诱发高血压病的发生,同时高血压病也会加重负性情绪的程度[4]。再者,亦有一些负性情绪障碍可以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引起机体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继而致血压剧烈升高,甚至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也有一部分患者要求子女对其关心较为强烈,但子女可能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长期陪伴,致不能满足其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可以加重负性情绪的程度。本组中有37例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障碍,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HAMA评分>14分。

4.2 完善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障碍:由于大多数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悲观、恐惧、焦虑和依赖等负性心理,认为被冷落,无人关心,针对具体每个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障碍,使大多数患者在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以减少血压的波动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障碍。本项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较为完善的心理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HAMA总分、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得分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所以,完善的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精神状态。

5 参考文献

[1] 闫 萍,徐劲红.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策略[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2045.

[2] 周志虹,孟玉梅.心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 [J].护理与康复,2011,10(6):537.

[3] 王 静,王 彤.长期卧床患者的心理疏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111.

[4] 王清梅,刘跃晖,熊 钰,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5):397.

[5] 张清华,徐丽霞,林筱凤,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9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