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急性腹痛患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2-25 浏览次数:1149次
急性腹痛是临床工作中常见临床症状之一,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是指患者腹部突发性的疼痛,主要由腹腔内器官器质性病变、功能紊乱或腹腔外器官疾病、全身性疾病引起[1]。急性腹痛一般起病较急、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迅速,腹痛不仅受病情变化和刺激程度的影响,还受到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及时诊治、病情观察和护理,而且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而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干预工作。为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腹痛患者的影响,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急性腹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79岁,平均(49.5±8.4)岁。其中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胆囊炎8例,胃溃疡7例,急性肠胃炎6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男15例,女15例,年龄22~80岁,平均(49.6±8.7)岁。其中急性胰腺炎10例,急性胆囊炎7例,胃溃疡7例,急性肠胃炎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焦虑护理:由于急性腹痛给患者造成严重疼痛,患者迫切要求止痛,再加上发病较急,患者在身体、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表现出焦躁不安等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因而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述腹痛的机制,以及治疗、检查的目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1.2.2 抑郁护理: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者出现放弃治疗的心理,因而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和经济状况,从而找出造成抑郁的原因,使患者能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且消除情绪低落、自责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早日康复。
1.2.3 角色转化护理:患者从健康人突然变成急性腹痛患者,部分患者会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化,尤其是A型性格的人更加难以接受角色转变,出现角色冲突等,并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不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从而影响治疗,因而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让患者勇敢面对疾病。
1.3 观察项目:①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②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在疼痛评分上的比较:观察组在干预后护理疼痛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小结
急性腹痛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发展快,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对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能够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心理干预能够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恐惧、抑郁、角色转化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使患者勇敢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2]。本研究中,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急性腹痛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翁伟芬.心理干预对急腹症患者负性心理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88.
[2] 李晓云.外科急腹症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9,31(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