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医学心理学》

女性抑郁症的心血管系统症状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12-18  浏览次数:108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郭克锋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康复医学科 陕西 西安市 710038

吴群强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康复医学科 陕西 西安市 71003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ymptom character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CVS)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Methods:Fiftysix fema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were enrolled. The symptoms in CVS were recorde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was evaluated by simptom checklist(SCL)-90.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as assessed by ultrasonic echocardiogram. The male patients (n=48) were used as control. 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CVS' symptoms was 100% in the female patients, of which 17 cases (30.4%) were lightgrade, 23 cases (41.1%) were midgrade, and 16 cases (28.6%) were heavygrade respectively.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ale patients (37.5%, 18.8%,12.5%,6.3% respectively,P<0.05 all). As for the results of SCL-90, the score of somatization factor was 3.8 in average, and the score of phobophobia factor was 2.6 in average, which were also higher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male patients(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LVEF between the females and the males (0.58 vs. 0.61, P>0.05). Conclusion:The fema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have more symptoms in CV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ale patients.It indic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ceive detection and medication in psychology for such patients.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Xian,Shanxi, 710038, China

Key words:Depressive disorder; Female; Cardiovascular system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精神疾患,在普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较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因素之一[1~4]。由于女性与男性之间在生理特征、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乃至家庭地位诸方面均有所不同,女性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特征也有所不同,抑郁症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可能更大。充分重视女性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积极干预抑郁症,对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04年5月至2006年8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的女性抑郁症患者56例。年龄19~63,平均(42±14)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11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以上21例。职业分布为:农民21例,职员17、干部18例。对照组选取唐都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男性抑郁症患者48例,年龄21~64,平均(41±15)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9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专以上23例。职业分布为:农民6例,职员17、干部25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5]。要求患者无痴呆等精神障碍,无严重的躯体疾病,能准确配合心理检测和心理治疗。

1.2 方法 心理学量表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在经培训的心理检测师的具体指导下,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SCL-90判断标准为,因子分≥2为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根据临床情况我们编制了心血管系统症状表,内容包括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电图改变等。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抑郁症患者的心脏症状及发生率抑郁症患者心脏症状的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呈阵发性加重,与情绪有明显的关系。

2.1.1 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对生活影响不大。女性抑郁症组17例,占30.4%,男性对照组9例,占18.8%。

2.1.2 临床症状较重:表现为经常心慌、气短,有时感到胸闷,心电图检查有时能发现室上性早搏,呈偶发或频繁发作,治疗效果不佳。女性抑郁症组23例,占41.1%,男性对照组6例,占12.5%。

2.1.3 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经常感到胸闷,心慌、心悸,甚至出现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电图检查有时能看到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偶见心肌供血不足的现象,患者经常服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但效果不佳。女性抑郁症组16例,占28.6%,男性对照组3例,占6.3%。

2.1.4 女性抑郁症组心血管症状发生率为100%,男性对照组为37.5%。无论是从发生率或是各级别症状发生率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LVEF结果及比较女性抑郁症组LVEF (58±5)%,男性对照组LVEF(61±7)%,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SCL-90结果比较 见表1。SCL-90主要反映的是患者的精神卫生状况,由9个因子组成,量表以实际因子分表示,因子分≥3具有临床价值。 从SCL-90检测结果看,两组患者都表现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敏感,但较之男性对照组,女性抑郁症组躯体化表现更为严重(P<0.01),恐怖因子女性组比较严重(P<0.05)。

3 讨 论

抑郁症除了相应的心理、精神症状外,有较多的躯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抑郁症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尤为明显[7]。女性心肌梗塞后患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且其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性别差异在年轻女性尤为显著。女性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症状严重程度亦显著高于男性。表1 男、女抑郁症患者SCL-90结果比较 注:与男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本研究从抑郁症的心血管症状发生率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男性之间比较,心理学因素主要为,女性的躯体化症状较重,恐怖因子分也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对躯体症状较为敏感,同时女性对疾病具有较强的惧怕心理。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抑郁症对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性激素固然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机制,但社会心理学因素往往是诱发抑郁症的直接因素。两性之间不同的社会家庭地位与文化背景使得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后所获得的人文关怀程度远低于男性,并因此影响到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发病率。女性在儿童时期以及青春期的各种痛苦经历或不良遭遇是成年后发生焦虑症和(或)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女性抑郁症患者虽然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高且重,但心脏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两组患者的LVEF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抑郁症患者虽然心血管系统症状较多且较重,但心功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发生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的临床研究尚少。一项以短尾猴为模型的研究发现[6],处于从属地位的成年雌性猴发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或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功能紊乱。进一步随访观察发现,这些处于受压制地位的雌性短尾猴较处于主导地位的雄性猴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抑郁症状、卵巢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及代谢综合征。这些病理机制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女性抑郁症患者(尤其在绝经后)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虽然上述动物实验证实心理或社会压力可以对机体的生理与代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人类而言其实际情况会更为复杂。人类遇到压力时往往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去宣泄以寻求解脱,如与他人交谈、倾诉、寻求心理安慰或社会帮助等。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实际影响既取决于所遭受压力的强度与频度,还取决于其缓解或宣泄压力的能力。由于在人类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与遭遇心理社会压力的机会远多于男性,而其宣泄压力的途径少于男性,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低于男性。因此社会心理压力对女性生理或代谢过程的影响远大于男性,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可能更易受累。同时,女性心血管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少,所得到的治疗及康复建议较少。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就是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往往去综合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若经治疗症状仍得不到明显改善,甚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此时患者或医生要想到有没有抑郁症的可能,应尽快到相关心理、精神科就诊,以尽快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克锋,郭 珊,杨文清,等.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16-1017.

[2]郭克锋,关菊香,杨文清,等.女性抑郁症性功能减退者的个性与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8-9.

[3]郭艺芳.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J].临床荟萃,2006,21(23):1681-1684.

[4]朱风书,蔡先锋,黄美蓉,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5):498-501.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1.

[6]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7]庄 严,傅淑梅,丁善平,等.心绞痛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治疗[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09-411.

[8]Shively CA, Laber|Laird K, Anton RF.Behavior and physiology of social stress and depression in female cynomolgus monkeys[J].Biol Psychiatry,1997,41(8):871-88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