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人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发表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118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李权超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广州 510507
谢玉茹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于泱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广州 510507
刘诚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李权超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广州 510507
于泱 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广州 510507
多样化军事任务与传统军事任务不同,其行动方式、指挥层次、斗争环境等方面与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执行维和、反恐、维稳、安检等紧急任务,具有明显的危险性,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投入抗震救灾等灾难性救援工作,异常的救援场面对官兵心理有极大的冲击力和伤害。因此,不论官兵参与何种多样化军事任务,由于任务的特殊性,都将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引起官兵情绪上的波动,可能造成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改变[1]。
1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人心理应激状况与心理干预原则
应激是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因素适应过程中,实际认知上的要求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导致的身心紧张及其反应。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期间,由于时间紧迫,劳动强度大,工作及居住环境差,加之周围危险未完全消除,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救助时无能为力的感觉,可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情绪低落、神经紧张、悲观失望、效率低下、抑郁、焦虑等,严重者甚至影响救援工作进行。
四川抗震救灾是近年来参与官兵最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学专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情况,这对今后开展类似心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马强等[2]对569名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救灾官兵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睡眠情况变差、警觉性增加、身心疲惫感加大、情绪易激惹等。伊丽等[3]的研究则发现,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多血质和粘液质与胆汁质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应激反应的出现与个体内外向关系不大,而与情绪稳定性有直接关系,神经质越强、情绪越倾向于不稳定,其心理应激水平越高;反之,面对压力,情绪越稳定,越是具有良好的气质,其心理应激水平越低。高存友等[4]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1252名抗震救灾官兵睡眠情况进行调查,19.7%的人存在明显睡眠质量问题,睡眠有效率仅为(85.2±9.5)%。张伟红等[5]则对救援官兵战斗信心水平的相关因素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善于应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者战斗信心水平较高;较多应用消极应对方式,尤其是自责者战斗信心水平较低;军龄、职务和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战斗信心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对于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军人进行心理管理,应总结规律、掌握个体差异、区别层次,选择不同的干预方法和技巧。
尽管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方式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心理服务工作具有共同的开展原则。一是协同性原则,争取心理服务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二是支持性原则,在心理服务中,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支持的观念应贯穿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三是表达性原则,提供宣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向情感表达出来;四是正常化原则,提供心理教育,宣传心理应激反应及危机干预知识,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及短暂的心理异常属正常反应;五是重视社会支持原则:调动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战友等)的作用,鼓励官兵多与家人、亲友、战友接触和交流,减少孤独和隔离感;六是个性化原则,根据不同官兵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晤谈技术等,以改善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官兵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2 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军人心理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心理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会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类似任务、困境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很多研究和实例已经证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6]。心理干预如果与军队的管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会发挥良好作用。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官兵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育和诊疗,心理应激训练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的心理承受水平,来源于平时的心理训练。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服务具体实施,应与平时心理服务有所不同。通过团体活动发现和治疗具有心理问题的官兵,增强官兵整体士气。与平时单独跟进式面对面咨询模式不同,执行特殊任务时应利用任务间隙,组织官兵开展身心娱乐与心理调节,充分调动官兵的参与热情,在欢声笑语中放松身心,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心理应激承受力。
2.2 针对任务特点,排解不良心理反应
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准备时间短、环境复杂危险、工作量巨大的特点,很多官兵初次执行此类任务,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对此,应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如科学组织轮休轮换,根据救灾任务的轻重缓急,坚持把握节奏、统筹安排,保证官兵充足的休息时间,消除官兵的紧张心理和烦躁情绪。再比如,部队在救灾过程中执行危险性大的应急任务时,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很快化解了少数官兵出现的恐慌和畏难心理。这些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寓心理疏导于部队日常管理,心理教育与心理激励相结合,对于稳定官兵情绪效果十分明显[7]。
2.3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官兵情绪压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危机应对系统,这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网络一般由家人、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分担困苦和共度难关。军人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每个人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官兵自身的人际支持系统已经不足以抵御灾害,急需扩大的外部的支持系统。因此,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救助显得非常重要。干预者要鼓励官兵多与亲友和相关人员接触、通过电话、短信息、谈话等方式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媒体了解最新的信息,补充官兵的心理能量。
2.4 提供准确任务信息,减少官兵迷茫心理
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执行任务的模糊性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一般讲,应对心理应激,提供全部信息以解决心理认知危机的设想是建立在所有人都是理性人,只要获得全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判断的假定基础上的。但由于存在个人对信息解读和承受力的差异,因此,有时全部真实信息的公布,对官兵心理的巨大冲击及集体心理感染不能忽视。作为心理危机应对措施的信息提供,应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提供全部信息;以我为主提供滤过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起到防止个体受应激的消极影响、控制恐慌、稳定官兵情绪的屏障作用[8]。
2.5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综合心理管理
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期间,官兵的心理反应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持续时间长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综合心理管理必不可少。一是尽可能保证充足睡眠,一些国家规定,执行各种任务时要让官兵每天睡足7~8h,如果低于4h,则事故发生率上升,心理反应加重[9]。二是想方设法搞好饮食保障,保证官兵吃上热菜热饭、喝上干净水,安排野战沐浴车巡回保障,使官兵洗上热水澡。三是任务结束后,引导官兵正确对待评功评奖等荣誉,领导要发扬风格勇于谦让,对于贡献突出人员和心理反应严重人员,可安排疗养和休假。
参考文献
[1]李敏,马永富.加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力度.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9(4):95-96
[2]马强,宋康兴,杨雪,等.519名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4):249-250
[3]伊丽,武国城,万憧,等.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67-569
[4]高存友,甘景梨,赵兰民.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睡眠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民军医,2009,52(9):559-560
[5]张伟红,甘景梨,张东卫,等.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战斗信心水平相关因素分析.人民军医,2009,52(9):561-262
[6]张雁灵.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9,1-3
[7]李权超,于泱,傅建国.地震灾害救援军人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中国职业医学,2009,36(4):348,350
[8]于泱,王真真,李权超.急性军事心理应激障碍的应对与管理.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34-436
[9]李灵杰,李权超,谢玉茹,于泱.战场应激障碍诱发因素及防治对策.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