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健康教育学》

主观幸福感在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中的中介作用

发表时间:2014-06-20  浏览次数:1322次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群体。贫困究竟会给大学生带来哪些影响?如何促进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些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1]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抑郁、敏感等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

研究还发现,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密度较小,而且渠道与结构也不太合理。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和就业等压力面前,容易产生更多的负性情感体验;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和社会支持,他们有可能采取消极、退避甚至自杀等极端应对方式。贫困大学生成为自杀预防和千预的重点人群之一。自杀态度影响着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评价,某群体自杀率的高低与其自杀态度相关[4]。因此,有必要深人探讨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特点及其影响机制,帮助他们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迎接各种挑战。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态度是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命意义感影响着人们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在压力与抑郁间发挥调节作用,主观幸福感的强化也是预防心理危机乃至自杀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探讨自杀态度风险性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等保护性因素的关注较少c在分析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式,不易区别出影响因素的直接与间接效应,更无法阐释各变量之问的具体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既包含可测的显在变量,也可包含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同时能够合理估算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比回归分析更加准确、合理。本研究拟利用结构模型分析优势,探索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并分析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为教育工作者开展该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9-11月,选择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电子信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和蚌埠学院5所高校进行调查,测试对象包括经济、医学、工学、管理和文学共5个学科门类的在校大学生。以年级为分层因素,随机抽取1个教学班全体学生进行测educationshouldbeconductedinuniversitiest,Wardscommitsuicide;meanillginhfe;sublcctivewell-being试,共发放问卷11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38份。根据所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的贫困大学生数据库资料,在调查对象中筛选出贫困大学生316名,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91名。贫困生确定标准:①月生活费500元以下;②具有乡镇以上政府或父母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并经过所在院系辅导员和学校学生处审核确定者。1.2研究工具1,21自杀态度问卷(que函clrln“lerlf田ocle肫utude,QSA)∶9jQSA包括4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9个条目)、对自杀者的态度(10个条目)、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5个条目)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5个条目)。各维度按照条目均划分为3种类型:持认可、肯定、宽容和理解的态度(≤25分),持矛盾和中立态度(2.5~35分),持否定、反对、歧视和排斥态度(≥3.5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2,2生命意义感量表(mea血nghhfecltle函clnn缸re,MLQ)[1JJ和生活目的量表(purpo⒃hh亿抬哎,PIL)ⅡlMLQ和PII。为国内外常用的生命意义感测量工具,MLQ包括寻求分量表(MLQ-search)和存在分量表(MLQpresence),分别检测生命意义感的动机和认知维度;Steger等凵2认为两者虽然在测验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反映了生命意义感的多维度研究取向。PIL是单维度结构,侧重于测量生活目的或生活目标感。123幸福感指数量表(illclext,fwdl-lDei吧,IWB)[9]IWB主要测试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计算总分时将前者的平均分(权重为1)与后者得分(权重为11)相加,总分在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1.3统计学方法采用s"S17.0和Am。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各量表得分以亓±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J检验;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采用Pe盯s。ll相关性分析;以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tepwise逐步回归法);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3],经三步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P(0。∞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4%。其中贫困生316名,非贫困生722名,两组性别构成比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大学生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比较贫困大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生活感受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在寻求意义感、生活目标和自主感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分析除对自杀者的态度与生活目标、对安乐死的态度与生活感受外,贫困大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等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或P<0.01)(表2)。

2.4以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讨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等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情况,分别以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生活目标、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人选和剔除的概率临界标准均为005,结果发现所建回归方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3)。

2,5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基础上,提出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关系的假设:生命意义感既可以直接预测出贫困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也可以问接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经三步建立回归方程。第一步,以自杀态度为预测变量,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c;第二步,以主观幸福感为预测变量,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路径系数a;第三步,以主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为预测变量,自杀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路径系数b和c’(表4)。结果表明:在主观辛福感加人方程后,生命意义感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回归系数变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86×(0OO5÷0.007)=13.29%。 2.6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验证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生命意义感等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hkehhood,MI')对模型进行多次拟合和修正,得出较为稳定合理的模型,拟合指数为x2/df3.513,GFI=0924,AGFI=0941,NFI=0.926,CFI=0.938,RMSEA=0∝2。从拟合指数来看,GFI、AGFI、NFI、 CΠ 都在09以上,表明模型拟合度较高,为可接受模型c模型路径图进一步直观地验证了主观幸福感在白杀态度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图1)

3讨论

3,1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的特点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承受学业压力的同时往往还面临经济窘迫的困扰。因此,他们更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荆春霞等 [I4]调查发现,家庭经济收入是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之一。Ⅴeelhoven等[15]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与经济状况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证实:在对自杀者的态度、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感受等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本研究还发现: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但男生在寻求意义感、生活日标和自主感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能够较为客观、理性地面对生活,他们希望能够自主地掌控生活,生活目标也较为明确客观,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而在经济困难和性别差异的双重影响下,贫困女大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内向多疑、偏执悲观等性格弱点,不自觉地放大事物的负面影响,在自杀态度上也容易表现出消极悲观倾向。

3.2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意义感对人们工作、学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 16]。李艳兰 [17] 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越高,对自杀表现出越多的否定和歧视态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密切相关。生活目的越明确的个体,对未来越充满期待和渴望,对于生命意义感的理解也更加积极乐观,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c反之,缺乏充实的生命意义感、丧失生活目标则容易使人自卑、脆弱甚至深陷绝望,降低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生活目的等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产生保护性影响,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有助于降低自杀等极端应对方式的发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重视贫困大学生生活目标和生命意义感的培养,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挑战,善于接受现实并树立合适的生活目标,提升主观幸福感,逐步消除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的困扰,进而减少自杀发生的危险。

3.3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和中介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幸福感逐渐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有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能降低个体自杀的危险,是衡量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其自杀态度产生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越强烈的个体,越对自杀持否定态度。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个体有着较为积极的情感体验,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他们能够运用较多的积极策略,积极乐观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因而对自杀等消极应对方式多持否定态度。反之,个体若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就会陷人一种精神上的空虚感,进而引发各种存在性危机。

本研究根据温忠麟等 [13[提出的检验程序,加人主观幸福感中介变量后,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回归系数由0.OO7降为0005,但仍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随后的结构模型分析进一步直观地验证了该结论。柳迎新等120]研究证实,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体的幸福感得失是通过个体与其所处情境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7∶ c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幸福感强烈的个体能更好地调节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面对问题时能较少地运用消极策略,这样有利于降低个体自杀的风险。高正亮等∷ 5]研究也发现,积极心理(乐观)是高中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在应对效能等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可增加其掌控自身及周围环境能力的信心,进而导致作为积极情绪体验核`b的生命意义感的强化。他们在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意义的同时,积极乐观地化解危机,进一步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有助于避免自杀等悲观意念的产生。因此,高校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重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珍惜和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1]罗伏生,沈丹,张珊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3):272-274.

[2]肖群鹰,刘慧君,班理. 贫困女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5):122-125.doi:10.3969/j.issn.1673-9760.2007.05.032.

[3]赵彩瑞. 让杨元元的悲剧不再重演[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01):46-48.

[4]杨玲,李丽丽. 大学生自杀态度及相关因素[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02):126-128.doi:10.3969/j.issn.1673-5625.2007.02.020.

[5]高正亮,童辉杰. 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心理(乐观)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03):343-348.

[6]Frankl V. 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 therapy[M].Boston:beacon Press,1992.47.

[7]蒲德祥. 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62-69.doi:10.3969/j.issn.1003-1502.2010.01.011.

[8]黄仙红,沈毅. 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1):52-54.doi:10.3969/j.issn.1005-3611.2006.01.018.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杂志社,1999.

[10]刘思斯,甘怡群.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06):478-482.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1.

[11]杨宜音,张志学. 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442-446.

[12]Steger MF,Frazier P,Oishi S.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of Psychology,2006,(01):80-93.

[13]温忠麟,张雷,候杰泰.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05):614-620.

[14]荆春霞,王声湧,杨光. 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08):913-915.

[15]Veenhoven R. The cross-national pattern of happiness:test of predictions implied in three theories of happines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5.33.

[16]贾林祥. 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J].医学与哲学,2004,(08):45-53.

[17]李艳兰.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11):999.

[18]Hirsch JK,Duberstein PR,Unützer J. Chronic medical problems and distressful thoughts of suicide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mitigating role of happi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9,(07):671-679.

[19]张玉琦,李桂林,刘朝军. 抑郁症自杀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6,(30):7-9.doi:10.3321/j.issn:1673-8225.2006.30.003.

[20]柳迎新,黄文倩,朱婉儿.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3):235-238.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2.03.01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