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卫生管理学》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4-05-16  浏览次数:1026次

卫生部于2006年出台了《2006-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干部的卫生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一个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该规划公布以来,中国各省市的卫生应急系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针对不同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应急培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1,2]。然而,由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3],例如培训多以短期目标为主,难以实现综合应急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缺乏系统规划,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培训方法偏单一,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等等。因而,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其中包括进一步明确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坚持按需施教,加快新型模式的探索并建立和应用适宜的培训评价机制[4]。在前期研究中对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需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发现多数卫生应急管理人员认为相关培训应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为目标,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5]。此外,应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国内专家和管理者作为师资,采用模拟问题处理进行考核,并应根据不同级别间的需求差异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据此,笔者设计开发了以模块化为基础的中国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模式,在对其适宜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后[6],实施了培训。但是,由于在卫生应急管理培训领域应用较少,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此次现场培训的成功与否和效果如何,对培养高水平的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通过科学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将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此外,进入现场培训的学员人数较少,采取常规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显然不太适用,因此笔者应用了定期检查导师指导记录、电话与邮件随访、中期现场督导以及结业答辩与考试等方式,以弥补样本量不足对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培训对象首先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从第一期课堂培训中选拔素质高、潜力大、基础好和热心于卫生应急工作的学员,作为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现场培训核心小组初步人选,随后通过观察课堂培训过程,确定核心小组成员名单,根据后续培训和考核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最终挑选9名学员进入现场培训阶段。1.2 现场培训要求参加现场培训的学员根据自身工作情况与现场培训导师沟通后,在6个月内可选择完成一份专题调研报告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1.3 效果评价方法1.3.1 定期检查项目组对现场培训过程中学员与导师交流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方式为要求学员每周以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导师指导记录表,并与导师以电话或其他方式交流指导情况和学员调研进展。项目组对上述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学员需求和共性问题,评价现场培训过程的可操作性。1.3.2 中期督导由项目组成员组织相关专家和部分导师,在专题调研实施阶段赴学员所在省区,听取调研进度汇报。项目组在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的同时,听取参训学员单位领导对培训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为现场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进行评价。1.3.3 结业答辩调研结束举行结业答辩,要求学员汇报专题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汇报时间为30分钟。由分别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应急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市卫生局、安徽省卫生厅应急办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12名专家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根据学员结业论文报告的水平及其在答辩中的表现给予评定,项目组结合各项分数对现场培训实施后的产出进行评价。1.3.4 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在学员参加培训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评价学员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状况;在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各种卫生应急能力自评得分,卫生应急能力提高情况、培训满意度等,客观评价现场培训的开展对学员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效果。1.3.5 学员座谈邀请各导师、学员、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座谈,就现场培训的优势、不足、心得体会等进行讨论,从定性研究角度对现场培训整体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 结果2.1 现场培训学员毕业论文答辩情况培训结束后,9名参训学员进行了结业答辩。评分结果显示,论文的选题新颖,得分为(4.03~4.76)分;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7.60~8.92)分;学术水平较高,为(14.68~17.16)分;应用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得分为(11.93~13.26)分;论文书写较规范,得分为(11.89~13.62)分;学员表达和答辩能力较强,得分分别为(8.38~9.12)分和(12.30~13.76)分;全部学员的毕业答辩总体表现均为良好(≥75分),得分为(79.58~88.49)分,见表1。表1 现场培训学员毕业论文答辩评分2.2 培训前后笔试测试得分情况分别在现场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学员卫生应急知识能力进行闭卷测试,题目均为选择题,满分为60分。培训前平均成绩为(21.50±3.817)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38.25±2.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现场培训前和培训后学员的卫生应急能力笔试得分2.3 培训前后卫生应急能力自评得分情况全部参训学员在现场培训前后均对卫生应急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了自评,每项评分范围为1~10分。培训前学员总得分为(52.00±10.198)分,其中交流沟通能力得分最高,平均(7.00±1.512)分;工作实践技能最低,平均(5.88±1.159)分。培训后学员的卫生应急总体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总得分为(59.40±5.605)分,其中分析评价能力、理解执行政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工作实践技能、基础知识技能和领导思考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现场培训前后学员对卫生应急工作能力自评得分比较2.4 现场培训后学员自评卫生应急管理各知识模块掌握情况所有学员均认为培训后在卫生应急管理应用阶段涉及的8个知识模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00%的学员认为经过培训后,他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有很大或较大提高;88.9%的学员认为现场指挥能力有很大或较大提高;77.8%的学员认为他们的预案编制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沟通能力都得到较大或者很大的提高,有一半左右的学员认为,经过培训后他们的应急监测能力、物资储备能力和应急预警能力提高一般,见表4。表4 现场培训后学员自评卫生应急管理各模块知识掌握情况3 讨论3.1 科学评价方式是改进卫生应急培训效果不明显的必然之举卫生应急培训是一个更新知识、发展技能、改变观念和行为、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接受较长时间的、连续的监测、控制、评估[7,8]。然而,过去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多以短期培训方式为主,如短期课堂教学、讲座、研讨会、网络培训、演练培训等[9]。研究显示,短期培训方式对于某个专项知识方面,培训前后得分有明显改善,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指挥协调等实战技能方面提高不明显[10,11]。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在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卫生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在我国起步较晚,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是从2003 年的SARS 危机后才真正开始。2006年起,政府对卫生相关领域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了大范围的专项培训,我国应急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多数是单项和(或)短期培训,学员培训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协调、指挥能力提高不明显,总体培训效果仍有待提高[3]。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评价制定一套更加有效的、适合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实际需求的培训模式。3.2 通过试题测验和问卷自评等方式对现场培训效果进行主客观评价本项目组在世界卫生组织资助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改良的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相融合的方式来开展培训,对来自各省级卫生应急部门的9名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开展为期6个月的现场培训,通过试题测验、自评和座谈等方法评价培训效果。首先,从学员答辩得分反映出其在选题、答辩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水平较高,主要原因是参训学员均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对相关工作内容非常熟悉,而长期的应急工作对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另外,数据处理和分析论证以及学术水平两方面有所欠缺,是因为部分学员受所学专业限制对数据分析处理理论掌握不够,且短时间内难以将实践工作提升至一定学术水平,因此,作为卫生应急的管理者,扎实的科研能力和领悟能力是必须的,应在将来的培训中着重培养。第二,学员知识测试成绩从培训前的(21.50±3.817)分到培训后的(38.25±2.712)分,有明显提高,充分显示出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思路切实有效。第三,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自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由于现场培训针对性较强,与实践工作结合紧密且可以得到导师直接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分析评价能力与工作实践技能提高较明显;运用多学科文化技能和财政预算管理能力提高不明显,考虑是因为无论在前期的课堂培训还是现场培训,都较少涉及财务预算和多学科交叉等理论的讲授和培养,现场培训导师和学员又大多来自于卫生应急管理专业领域,因而在选题以及后期技术支持中也欠缺这两方面能力。通过学员自评还发现,在卫生应急管理各模块知识方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两部分提高较大,其原因主要是在前期的需求调查中,涉及这两部分的能力在工作中应用频率较高并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于风险因素的管理和应急指挥的合理程度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使学员在现场培训过程中感觉收获更多;在应急监测、预警以及物资储备等方面提高程度一般则主要由于这几方面知识技能在日常工作中通常由多部门协调运作,应急管理部门仅承担部分职责,例如监测和物资储备多已形成一定模式,短时间内发生行为改变的可能性较小;而由于培训时间总体跨度小,预警能力的提高又需经受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和锻炼,因此较少遇到需预警事件的处理,导致学员自评这方面能力提高较小。总之,参加本次现场培训的学员应急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正性转变,提示现场培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3.3 卫生应急管理现场培训模式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本研究的培训模式中,现场培训学员通过导师们近6个月的指导,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远程和现场指导方式有机结合,不仅锻炼了学员对卫生应急相关领域的实际处理能力,而且使学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分析、决策和协调处置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当然,由于现场培训时间跨度相对长,在培训组织上要求很高,加之学员均是各地区卫生应急管理骨干,工作繁忙,长时间系统性地参加培训存在很大难度,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日后进一步的探索。综上所述,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客观真实地评价培训模式的效果,才能够不断总结卫生应急管理培训中的有益经验,力求完善知识体系,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使我国的卫生应急管理培训效果获得更大提高,从而提高各级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 向浩,王重建,许奕华,等.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41(z1):9-11.[2] 万成松,郑莉,卫秦芝,等. 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8):683-685.[3] 徐建国.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管理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27(12):1013-1016.[4] 王亚东,刘温文,李香蕊,等. 我国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15(10):827-830.[5] 郭蕊,王亚东,关丽征,等.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及模式的定性研究 [J]. 医学与社会, 2011,24(2):4-6.[6] 李香蕊,袁逸文,关丽征,等.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模块化培训”的适宜性研究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15(10):831-834.[7] Parker CL, Barnett DJ, Fews AL, et al. The Road Map to Preparedness: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all-hazards emergency readiness training for the public health workforce[J]. Public Health Rep, 2005,120(5):504-514.[8] Parry JM, Kemm JR, Evaluation of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Workshop. Criteria for use in the evaluation of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s [J]. Public Health, 2005,119(12):1122-1129.[9] Hu GQ, Rao KQ, Sun ZQ. A preliminary framework to measur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J]. J Public Health, 2006,14:43-47.[10] 林佩贤,陈青山,王声湧,等. 突发伤害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价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15):2961-2963.[11] 蒋春艳,张永茂,蒋鹤生,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方法与效果回顾性研究 [J]. 河北医药, 2008,30(3):386-38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