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药学》

中药热敷术后病人肿胀患肢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12  浏览次数:91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陈济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中医院   543200

病人术后患肢肿胀,局部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中医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治疗原则。中药湿热敷正是利用热力与中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汽作用于肌肤,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骨科对102例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施以中药热敷,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15岁~73岁。102例病人均于术后3 d对肿胀患肢施以中药湿热敷, 100例均有明显的止痛、消肿效果,2例无明显疗效。

2 中药湿热敷作用原理

选用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而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抗感染、消肿、减轻疼痛作用[1]。中药湿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渗入病变部位的深部组织,利用热力经皮透入吸收充分,发挥药效,起到舒筋通络、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中药湿热敷是集湿热效应、经络效应、中药局部直接渗透效应于一体的内病外治的方法。

3 操作方法

根据医嘱将木香、香附、降香、沉香、苏木、五加皮、山鸡茶、黄檗、大黄、红花、川芎、鸡血藤、防风等中药(剂量略),混合均匀装入布袋,松紧适宜,缝合袋口,放入有适量清水的锅中浸泡30 min,用大火煮沸,把折成大小适宜的毛巾一块一块叠放入锅中连同药物煮沸30 min,然后用钳子把毛巾拧至干湿适宜,放到治疗车胶单上,推治疗车到床边,做好解释工作,嘱病人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协助病人暴露患肢,垫上胶单,将毛巾敷于患肢上,温度以病人耐受力而定,一般为50 ℃~60 ℃。一般敷3块毛巾,再盖上胶单,防止散热,每次敷30 min,每天2次,共7 d~10 d。

4 护理

4.1 热敷前宣教

大多数病人在经历创伤、骨折、疼痛、活动受限、睡眠形态紊乱等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心理变化。护士应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讲解,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在热敷前应做好病人的指导工作,向病人介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影响热湿敷效果的因素。向病人解释机体对热湿敷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继发效应和热湿敷的治疗作用。讲解湿热敷时皮肤的感觉、温度的适宜情况、热敷时的体位、治疗的时间、注意事项以及热敷的作用原理等。

4.2 热敷过程的管理及护理

为病人提供安全保障,热敷前应检查各环节的安全及措施。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热敷时有的需要暴露患部皮肤,为保护个人隐私,需要时用屏风遮挡病人,同时要用大毛巾将病人裸露的部位盖好,特别是冬天更要注意保暖。因热敷时病人汗腺毛孔开放,容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护士要将门窗关好,治疗完毕去掉热敷毛巾,协助病人擦干皮肤,穿好衣服,使病人躺卧舒适,患肢放置以不影响功能和血液循环为宜。

4.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术后患肢有伤口,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开伤口,不能弄湿伤口敷料,以免切口感染。毛巾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4 适宜的温度及护理

湿热敷时温度过高会烫伤皮肤,过低达不到疗效,热敷过程中护士应询问病人皮肤的感觉,护士可用手腕掌侧皮肤试温,应无烫感。因个体差异,由于不同机体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对热的调节功能、平时的生活习惯和锻炼的不同,对热的耐受能力有所差异,因而同一强度的温度刺激,对敏感性不同的病人就有不同的反应[2]。另外,同一病人长期使用同一温度的刺激对热敏感性也会降低。因此,护士要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帮助病人调节到最适宜的温度,保持恒温,使其在有效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在此过程中经常询问病人感觉,温度过低给予更换热毛巾,温度过高给予散热,防止烫伤。

4.5 病情观察及处理

热敷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观察热敷肢体局部皮肤的变化,若出现红、肿、痒或皮疹等药物变态反应,应停止热敷并通知医生,根据皮肤情况遵医嘱涂抹抗过敏药物;对大量出汗的病人,体内水分丢失过多者应嘱其多饮水,以防虚脱;如不慎出现烫伤者,应立即停止治疗并给予烫伤膏涂抹局部皮肤。本组病例无烫伤、变态反应。

【参考文献】

[1]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5.

[2]佘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