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合治脑卒中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9-18 浏览次数:1239次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十三鬼穴结合口服百忧解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30例,并与单纯采用口服百忧解治疗的3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050岁11例,5160岁15例,6170岁4例。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050岁9例,5160岁13例,6770岁8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神经内科诊疗常规,给予控制血压、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并结合现代常规康复治疗。
2.1治疗组(1)选用环球牌25mm毫针,快速进针,依次针刺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穴,以得气为度,短暂留针或不留针。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2)选用三菱针点刺舌下中缝,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3)C7服百忧解(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017)20mg,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口服百忧解,剂量、疗程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555评分。
3.2疗效标准临床疗效以HAMD总分的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总分一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x100%)判定,临床控制:减分率)80%,显效:60%减分率<<80%,有效:30%减分率<60%,无效:减分率<<30%.
4讨论
PSD是指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后临床上除脑卒中的各种躯体症状外,出现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焦虑不安、睡眠紊乱、食欲不振、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减退,严重者有厌世、自杀倾向等。PSD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明显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我国目前总体发病率达350Io}3},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相关的抗抑郁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本研究中2组患者有效率均大于80%,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患者的HAMD,SDS,SSS评分变化更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本病有明确疗效。选用十三鬼穴体现出中医“平衡阴阳”的观点。本病病位在脑,头为诸阳之会,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而头部又阳中寓阴,“阴脉之海”任脉环绕口唇、循面与“阳脉之海”督脉相会,且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均有支脉循行于头部,使阴气自达目系人脑,以镇阳亢,平衡阴阳。然而头部毕竟阳气盛于阴气,所以阳热之邪最易上扰头部,特别是当心、肝两脏或阳经发生病理变化时.更易循经上扰.引起脑部气血阴阳的逆乱。本病的主因为心火亢盛导致脑中气血逆乱。十三鬼穴中的劳宫、大陵、间使穴位于心包经上,针刺可清心火,镇心神;人中、上星、会阴、承浆、风府诸穴位于任、督二脉上,针刺可以调节脑部阴阳平衡。十三鬼穴多为原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和奇穴,共用可调一身阴阳,通五脏六腑之气,以达醒神开窍之功;膀胧经申脉通阳跷,起平衡阴阳、镇静安神之效;脾经井穴隐白健脾化痰而清脑开窍;肺经井穴少商与大肠经合穴曲池,二穴阴阳表里相配理气化痰。总此十三鬼穴能综合调节平衡一身阴阳,使气行血畅而改善抑郁症状。PSD不但对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还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从而影响康复疗效,抑郁对躯体产生的病理和生化作用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延迟网,因此在治疗PSD时应兼顾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抑郁症状的改善。本研究表明针刺十三鬼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并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H}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06):37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H}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03):90.doi:10.3760/j:issn:1006-7884.2001.03.028.
[3]李全谋,刘登岩.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H}中国医药指南,2012,(19):99.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2.19.060.
[4]张培,赵红.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最佳方案研究[J].{H}湖北中医杂志,2010,(04):26.doi:10.3969/j.issn.1000-0704.2010.04.012.
[5]徐燕,吴丽娥,闫春华.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H}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2):128.doi:10.3969/j.issn.1006-740X.2011.02.076.
[6]崔超巍,王萱.5-羟色胺运载体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1,(09):31.doi: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1.0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