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医学》

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

发表时间:2014-05-14  浏览次数:1134次

迄今,我国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虽然进行了一定改革,但在具体实施和管理中效果依然不明显,多数中医研究生平时钻研中医理论与技术过少,毕业后仍难以承担中医事业的重任,且在临床上走了中西医并用的路子,甚至出现不能正确开具中医处方的现象。这与当前学科设置、带教导师及中医学习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1]。作为一所医科大学的附属中医医院,10年来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医研究生教育这片森林中,应该重视以中医临床实践为根基、中医思维教学为土壤、中医师承教育为溪水、导师带教为阳光的相互关系。但如何制定合理全面的培养模式并有效实施,仍需进行探讨。1 研究生培养的新思想1.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建中医思维模式一种医学存在的依据不仅在于其疗效的好坏,更在于社会主流意识对该门学科文化背景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中医植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生相伴。但长期以来,中医研究生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学术特点,教学模式较多地照搬西医院校做法,进行大规模科班教育,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术语,使学生一头雾水。为什么同样的西医学教育,学生很快就能接受生理、病理、解剖等学科的概念?其原因是在中医教育的初始阶段忽略了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而从小学、初中开始学生们就充分结识了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到了本科阶段又忙于中医专业课程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特色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显得后劲不足,古文基础极为薄弱,繁体字尚且不识,更不知何谓儒学、道学、佛学、易学等。凡此种种,就像西医学生不懂生理、病理、生化等,能认同尚且不错,何谈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创新?所以,作为中医教育的更深一步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使之明白中医这门学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质,强化中医认同感,从思想上真正体会到中医在经验和临床疗效之外尚且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传统中医学科构筑的基础出发,构建自己的中医思维模式,避免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病或辨证用药。另外,对中医不能一直停留于搏弈的层面,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达到自我学习创新的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医经典的广泛涉猎,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将中医放到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才能达到。1.2 重视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中医的危机也在临床,培养名医的关键仍在临床。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研究生临床实践方面只用“床边考核”模式来衡量一名研究生的水平,因此,造成研究生学习方式和临床思维单一。目前在医院病房中,中医的参与度一直不是很高,而且很少有住院患者单纯采用中药治疗,这就让学生产生疑惑,起作用的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所以,重视中医临床实践工作,就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门诊,因为门诊中医治疗有着绝对性,也易于观察到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及症状的演变规律。在中医临床实践培养中应以医疗文件的书写为切入点,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活用病案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临床日常医疗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注重研究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操作能力。经过上述训练,他们毕业后才可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敢于用中医药解决问题。1.3 把师承教育方式纳入研究生教育多年来,抢救名老中医药专家宝贵学术经验一直是中医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多数中医研究生具有中医基础良好、综合素质较高的优势。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能赋予“师徒授受”以新的内涵,与现行中医药院校规模教育并行,让更多的优秀研究生有机会跟随名老中医伺诊学习,并从优秀研究生中挑选名老中医的继承人,有利于迅速发现和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有利于一批铁杆中医脱颖而出,同时也必将推动当今中医学术气氛,提高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水平[2]。例如,本院作为一所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有自己独到的资源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每周或每月开展一次名老中医之所以为名老中医的讲座,让名老中医或其学术继承人讲述如何成长为一位医术精湛的名中医,让年轻的中医研究生沉下心来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以期有所借鉴。1.4 加强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责,而不仅仅是“批量生产”的关系。导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在医德、做人方面也要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所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导师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师队伍的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不少年轻导师擅长于科研,却不善于实践,且有些导师作为学科的精英而担负繁重的教学、科研、临床和行政工作事务。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制定导师责任制,约束一些导师只把研究生作为无偿劳动力的行为,这对于“培养模式”的贯彻和实施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1.5 开展读经典系列活动作为一名中医研究生,担负着发展中医的重任,从历代中医大家的成名之路,不难看出熟读甚至背诵中医经典的必要性和必须性[3]。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学校和医院的“读经典”与“读经典、做临床”的氛围,努力使经典的东西在临床得到切实的体现,打造经典的权威性,让经典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妨在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期间,与英语六级一样,设立一个经典背诵等级证书,在以后的升学就业方面予以考虑,鼓励读经典。2 完善研究生临床、科研、教学水平考核方法传统的中医研究生教育由于没有系统、量化的考核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及中医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一个合理、全面、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是十分必要的[4]。古代中医带徒的出师考核是通过学生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然后观察患者症状的转归,以此来评价医术的好坏,这在当今医疗环境下当然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应仅仅取决于一篇学位论文,客观的标准应该是能否胜任专业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核。2.1 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此项考核内容多进行于临床实践的前期,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包括四大经典及西医相关基础理论。各学科还可各自制定其标准,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对导师或者导师所在科室有威望的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领会,并阅读其已经发表的论文,撰写读书笔记。2.2 基本技能考核2.2.1 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品德、工作责任心、思维灵活、胆大心细、沉着果断、团结协作、善于总结、不断学习提高等。2.2.2 基本临床技术包括临床各种诊疗技能,要求辨证思维灵活,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处理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症抢救的能力。2.2.3 医学科研能力依据自身教学特点及发展目标建立考核量化的体系,设定成绩等级标准各级指标和权重系数、加减分权项、计算公式、奖惩办法等。3 结语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寻求改进方法,使其向着适应临床研究生培养的方向迈进,以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中医临床人才,从而提高中医临床队伍整体素质和中医临床医疗水平。【参考文献】[1] 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2] 孟长海,王治英.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纳入中医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意义和策略[J].中医教育,2006,25(5):50-53.[3] 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5(1):26-27.[4] 李先强,刘喆,考希良.加强中医研究生教育管理,构建考核监控指标体系[J].中医药导报,2008,14(3):103-1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