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医学》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4-02-20  浏览次数:1021次

小儿泄泻是小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生,脾虚型泄泻是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证型。主要症状为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1]。该病病程长,迁延日久并且反复难愈,最后导致患儿体质差,容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滥用,不仅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国家明文规定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有其独到之处,治疗方法多样,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敷脐、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穴位注射、中药保留灌肠等。为此,笔者查阅了近十几年各医家的文献资料,对小儿脾虚型泄泻从中药内服、中医药外治等方面来加以综述,以期为小儿脾虚型泄泻积累治疗经验。

1 中药内服治疗现状

中药内服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主要通过健脾、助运、止泻为治疗原则,临证又各有千秋。解晓红[2]用参连建化汤治脾虚腹泻,方由党参、生扁豆各9g,黄芩、干姜、法半夏各6g,泽泻、黄连、甘草各3g,大枣3枚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5d为1个疗程。每剂药加水浸泡30mmi,中火煎3次,每次20min,将3次药汁兑合再煎20min,少量多次,频频喂服。对照组口服醒脾养儿颗粒,1岁以内每次1袋,每日2次;l~2岁每次2袋,每日2次;3岁以上每次2袋,每日3次。5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41例,好转29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8.61%;对照组痊愈21例,好转19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76.92%。何耀华[3]用加味四君子汤治小儿脾虚泄泻,方药组成:党参6~10g,白术4~8g,茯苓6~10g,甘草15~2g,鸡内金4~6g,淮山药6~10g,焦山楂4~8g,炒麦芽4~6g,炒薏米5~10g。每日1剂,水煎2次,滤渣取汁70~150mL。分3次温服,疗程1周。本组38例患兀中,治愈25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10%,均未发现不良反应。马小玲等[4]对小儿脾虚泄泻运用了四苓散加减: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车前子10g,赤芍10g。加减:呕吐者加藿香10g;大便见未消化物,加神曲10g、麦芽15g;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0g。服用方法:7~12个月龄每日1/2剂,1~2岁每日1剂,分3次冲服;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服用方法: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2袋,分3次口服。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全部有效。薛丽莉等[5]用益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药物组成:白术10g,苍术8g,茯苓8g,太子参8g,炙鸡内金8g,山楂炭15g,藿香6g,莲子肉6g,白扁豆6g,肉桂2g,木香3g。水煎温服,每日1剂。共治疗120例,总有效率为%臼%。丁恒玲[6]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55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70%,对照组为50.0O%,在消除症状如腹泻、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食欲不振以及轮状病毒转阴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徐凤鸣[7]用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46例,结果有效16例,显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0%。陈永辉[8]用健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泄泻,每包10g,2~6岁每次1/3~1/2包,6岁以上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疗程2周。根据治疗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尿D-木糖排泄率及大便⒏gA检测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 中医药外治法的现状

中医外治有针刺、推拿、艾熏、拔罐、中药外敷脐部、穴位注射、灌肠、中药离子导人等,有单独采用一种治疗方法的,也用2种或2种以上方法联合使用的,均取得良好疗效。孙国荣[9]用推拿治小儿脾虚泄泻,具体操作,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掌根方向直推300次左右;补大肠:由示指尖直推向虎口200次左右;摩腹:逆时针摩腹3~5min;按揉足二里:由拇指在足三里穴位按揉100次左右;捏脊: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处捏脊1遍,每捻动3次向上提l次,即“捏三提一法”。食少者加揉阪门100次左右;腹胀者加揉中脘、天枢各100次左右;腹痛者加拿肚角3~5次。操作次序:先上肢,次胸腹,次腰背,再下肢。手法要领: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膏摩介质:滑石粉。结果,显效率为75.O0%,有效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100%。黄平[lO]用推运五经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50例,第1天治愈23例:第2天治愈12例;第3天治愈9例;第5天治愈6例;总治愈率1OO%。程红云等[11]运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50例,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主要是通过清补大肠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清补脾健脾助运,益气和中;揉外劳宫,温中健脾止泻;清肝经挟土抑木,调和中气。脾气虚弱,土虚木盛,肝风内动,患儿易惊,捣小天心,掐五指节,按精宁、威灵,均能起到镇静安神之效,神安则脏腑健脾胃和。其主要特点为取穴少,手法操作简单,每穴操作时间长,临床疗效好,有效率为94.00%。许会珍[12〕推拿治疗小儿泄泻54例,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不论男女均推左手,要求手法速而轻,用力均匀。推拿时事先在手上蘸一些滑石粉,起到润滑皮肤,增强手法作用。取穴为顺运八卦10min,清胃穴5min,清天河水10min,脾虚加清补脾经、二马穴,总有效率96.3O%。范永红等[13]应用脐灸治疗小儿腹泻142例,主要是脾虚型或脾肾阳虚型,具体的操作方法:患儿取侧卧位,医者左手摩腹,右手握住艾条,在距离皮肤约3~150px处,以肚脐为中心呈环形旋转熏炙,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意在平补平泻。每次温和灸30min,以医者手下有温热感,患儿局部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治疗效果显著,痊愈⒕例,有效56例,总有效率91.55%。治愈时间最短的1d,最长的15d。钱进[14]用止泻膏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药物组成:黄生芪、党参、丁香各10g,白胡椒20g研成细末,用蜂蜜调成膏状备用,总有效率88.30%。袁志太[15]快速针刺加隔棉布灸治疗婴幼儿型脾虚泄泻,主穴取足三里、大肠俞、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胃俞;脾肾阳虚加肾俞。针刺采用平补平泻,得气后立即出针,先在止泻穴上垫6~9层棉布,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止泻穴按下,停1s后抬起,为1壮,待艾条燃旺后再按在止泻穴上,每次7~8壮。每日1次,共治疗3次。治疗效果痊愈占69.8O%,显效占18.60%,有效占11.6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张秋萍等[16]治疗小儿脾虚泄泻100例,在神阙穴拔罐后辅以脐部敷贴,结果治愈8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00%。陈理等[17]用中药离子导人治疗脾阳虚泄泻,治疗组总有效率77.60%,对照组51.80%。杜宏等[18]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0例,中药组成:党参、炒山药各8g,土白术、诃子各6g,炒薏苡仁、车前子、黄芪各10g。患儿经保留灌肠,最短的3d,最长的10d,大部分5d,结果治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0%。公方宏[19]的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脾虚泄泻,连灸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57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100%。

3 其他

还有其他内服和外用同时并用的对小儿脾虚泄泻行之有效的方法。莫珊等[20]用七味白术散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处方:白术5~10g,党参8~15g,葛根、茯苓各10~20g,藿香5~12g,甘草、木香(后下)各3g水煎服,每日1剂,若婴儿则少量多次喂服,7d为1个疗程;穴位注射取维丁胶性钙0.5~1mL注射于双侧足三里穴,3d注射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结果,其中7d内治愈11例,7~14d内治愈21例,14d内好转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2O%。苏海荣[21]用健脾止泻散(党参、炒山药各8g,土白术、诃子各6g,炒薏苡仁、车前子、黄芪各10g)内服配合吴茱萸散(吴茱萸2.5~3g,生姜汁5~6mL调成糊状)外敷脐部。治疗组弘例,治愈62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42例,治愈2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57%。2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张玉娥[22]用参苓白术散口服,同时用维生素B1250ug穴位注射,每日1次,结果治愈48例占80.00%,好转12例占20.00%,总有效率100%。

4 展望

中医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独具特色,纵观多家的治验,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比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中医药治疗有中药内服、针刺、拔罐、捏脊、推拿、中药外敷脐部等方法,有单独1种也有2种或2种以上方法联合使用,不管单用或联合使用,都是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健脾、助运、止泻的治疗目的,以减少患儿应用抗生素对身体的伤害,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但是目前也存在不足和待改进之处:①大量的文献报道,中医药对小儿脾虚型泄泻的治疗,虽然都取得较好疗效,但大部分都是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缺乏严谨的科学计划、科学研究,使得结果没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因此中医药虽然治疗本病有着较大的潜力,但目前尚未能全面反映本病病理演变规律,客观化、规范化的辨证论治标准,影响了本病疗效的提高,今后应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设计出合理的、统一的疗效标准。②临床研究方面,应进行大宗病例的研究,遵循随机化的原则,进行科学评价,提高其可重复性;实验研究方面,结合实验室数值,对患儿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消化功能以及肠道免疫、肠道菌群、肠道激素的调整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寻找中药改善这方面的最佳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把传统中医治法与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加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以推动中医药法治疗本病的进展。③所用治疗方法不良反应研究较少。④治疗效果当时满意,随访率较低,不知远期效果如何。⑤中药剂型较为单一,应在对以往剂型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制药手段研制出更简便、疗效确切、小儿易于接受的新剂型。⑥外治法施于小儿泄泻,除小儿易于接受外,还避免了小儿内服药时出现的补之过甚导致脾气呆滞、渗湿利水过激易损脾伤正之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外治法不断更新,在治小儿泄泻的临床上发挥了优势,为解决小儿服药难开辟了新途径。因此笔者要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讨内病外治的辨证治疗规律,加强有效治疗药物及穴位的临床验证和筛选,尽量发挥儿科外治疗法的“廉、便、验”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肩负历史重任,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为今后临床研究小儿脾虚型泄泻积累科学真实的科研资料,相信今后通过更科学、更系统的临床实践对小儿脾虚型泄泻的治疗会有新的突破。

4 参考文献

[1]李贵.小儿肺虚症、脾虚证、血瘀证及肾阳虚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568

[2]解晓红.参连建化汤治疗脾虚型婴幼儿腹泻79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5,21(6):19

[3]何耀华.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8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8):235

[4]马小玲,田颜蜻.四苓散加减治疗脾虚型小儿泄泻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82-83

[5]薛丽莉,薛金,杜晨光,等.益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9,4(4):510

[6]丁恒玲.参荃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脾虚泄泻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1,8(10):24-25

[7]徐凤鸣.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1):27

[8]陈永辉.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患儿消化吸收与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2(9):90-91

[9]孙国荣.推拿治疗小儿脾虚泄泻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30):217-218

[10]黄平.用推运五经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5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7):8

[11]程红云,葛湄菲.运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50例[J].中医研究,2010,5(23):72-73

[12]许会珍.推拿治疗小儿泄泻54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5(1):18

[13]范永红,赵必仰,刘福彬.脐灸治疗小儿腹泻14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2):112

[14]钱进.止泻膏外用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47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9,18(2):35

[15]袁志太.快针刺加隔棉布灸治疗婴幼儿型脾虚泄泻4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29

[16]张秋萍,李鹏.神阙穴拔罐、贴药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7,16(6):33

[17]陈理,廖祥福.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脾虚泄泻108例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681-682

[18]杜宏,杜鹏,杜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脾虚泄泻30例[J].陕西中医,2003,24(2):156

[19]公方宏.神阙穴隔盐灸治疗脾虚泄泻65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22):37

[20]莫珊,邓丽莎.七味白术散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42例[J].新中医,2001,10(33):50-51

[21]苏海荣.外贴内服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84例[J].吉林中医药,2004,25(4):32-33

[22]张玉娥.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8):175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