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临床资料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14  浏览次数:1197次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1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纳入本研究,均符合《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无胃手术史,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中男70例,女90例,年龄19-60岁,病程3个月至19年。汁反流程度I级40例,Ⅱ级100例,Ⅲ级20例;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轻度20例,中度80例,重度60例。把上述16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3O天为1疗程,1疗程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治疗组:在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疏肝和胃汤药:柴胡、枳实、白芍、香橼皮、元胡、旋复花(包煎)、甘草各10g、蒲公英20g、黄连5g、石斛、丹参各15g、代赭石30g。湿热甚加茵陈、白花蛇舌草、质红、少苔、脘灼痛者加沙参、麦冬、病久见瘀加田七、气虚者加白术、黄芪。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两组治疗期间忌烟酒、辛辣油腻之品。  

1.3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液湖色澄清,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粘液湖色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胃镜复查粘液湖色变淡,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加重者。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x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80例,临床治愈20例,显效4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3%;对照组80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11 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2.5%。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内源性化学性炎症,既可见于急性胃炎,又可见于慢性胃炎。常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胰液、小肠液等碱性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多种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胃粘膜,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最终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变性等损伤而发病。  

根据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把胆汁反流性胃炎归属中医“胃脘痛”、“胃反”和“胃痞”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失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烟酒过度等而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气犯胃,加上饮食所伤,病变日久,脾虚失健,胃失和降。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肝失疏泄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因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而见上腹部胀痛或胀满;胃气上逆而见嗳气、时呕吐;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而见口苦;消瘦、神疲乃因气血乏源失养所致。故治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和胃降浊立法。  

疏肝和胃汤药为由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枳术丸三方加味化裁而成,中药方中柴胡、枳实舒肝解郁;半夏、陈皮清热泻下,理气宽中,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人胃侵蚀胃黏膜;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具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能保护胃黏膜,阻止胆汁反流侵害;陈皮、旋覆花、代赭石和胃理气降逆;郁金清热疏肝利胆;香附、川楝子、旋覆花行气降逆、宽胸快膈,具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之功;白芍、甘草酸甘柔缓,和中止痛,甘草并能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达疏肝理气,清泄胆热,和胃降逆的功效。合用的西药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功能。本研究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尤其在缓解症状、控制胆汁反流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卫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10):30-21.   

[2] 石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5O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5):619-62O.   

[3] 秦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64.   

[4] 牛清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论证[J].光明中医,2008,(3):352.   

[5] 李阳,段晓.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2008,(3):299-3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