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25 浏览次数:90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刘红梅 辽宁省朝阳市第四医院,122000
长谷梅 辽宁省朝阳市妇幼保健院,122000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115例患者中,男性76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0岁;初治65例,复治50例;其中咳嗽、咳痰108例;空洞形成40例;痰结核菌检查涂片阳性者29例;午后低热者66例;盗汗者60例;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20例;食欲下降22例;并腰椎结核腰痛症状6例;并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5例;血沉显著增快108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8岁;其中咳嗽、咳痰74例;空洞形成26例;痰菌阳性20例;低热42例;盗汗35例;并腰椎结核腰痛者4例;并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者3例;血沉明显增快74例。
2 治疗方案
两组均采用规范的西药治疗,初治方案为2HRZE/6HR,复治方案为3SHRZE/9HR,治疗组在服用西药治疗基础上,每日服用“抗结核散”两次,早饭后、睡前半小时温开水冲服6粒(3.5克),服用6个月。该组方由辽宁省中西医结合抗痨名家、主任医师刘殿龙,在传统处方基础上结合50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提升组合而成。其组成主要为:西洋参、山药、薏米、知母、百合、当归、麦冬、生龙骨、阿胶、沙参、龟板(炙)、三七、百部(蜜制)、川贝、青皮等二十多味中草药随症加减。
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对照观察。主要内容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食欲变化,腰痛程度、淋巴结肿大变化情况,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胸部影像复查病灶及空洞变化,同时复查痰菌阴转率及血沉变化情况。
3.1 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如下:
治疗4周后,治疗组93.2%的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消失,对照组为8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94%发热症状消失,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95%盗汗症状消失,而对照组仅7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98%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症状消失,而对照组消失率85.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食欲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对脾胃消化功能有调理作用,并治疗组腰痛减轻程度及淋巴结肿大缩小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沉80%有所下降,对照组为50%,两组对照差异显著(P<0.05)。
3.2胸片复查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115例患者胸片复查对比结果,明显吸收(病灶吸收>)76例(66%),对照组病灶明显吸收45例(56.2%);治疗3个月,治疗组复查胸部DR片及肺CT复查,40例空洞形成者,闭合消失21例(52.5%),而对照组空洞形成26例,经上述复查空洞闭合消失10例(38.4%);治疗6个月,治疗组病灶明显吸收105例(92.1%)对照组60例(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3痰结核菌复查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前痰结核菌涂片阳性者29例(25.2%),对照组痰菌涂片阳性20例(25%),治疗1个月后,痰菌阴转率分别为治疗组76.2%,对照组67.5%;治疗3个月分别为93.5%与8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以上临床观察表明,中药抗结核散配合西药治疗结核病,无论是呼吸道症状与结核中毒症状减轻时间,还是症状消失率,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同时在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并痰结核菌阴转率方面,并血沉下降恢复方面,中西药结合治疗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
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初期多为肺阴先伤,继之阴虚及阳,终必导致阴阳双亏。又“阴虚者统于肺,阳虚者统于脾,阴阳俱虚者统于肾”,笔者本着肺心相应,肝肾同源、五藏相关,阴阳互根立论、立法、立方,以甘寒养阴,甘温建中,滋阴补肾,化瘀生新,祛邪扶正的整体调理作用为原则,不仅加快减轻患者中毒症状,促进病灶吸收与修复,缩短疗程,同时增强机体抵抗力,加速康复,故与西药杀菌、抑菌作用相辅相成,取得明显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马玙,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2006年12月第1版 第83页,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