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100例

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1005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李金妮                   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461670)

李丽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45000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共收治100例,其中年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8岁;病程1个月至10年。中医组32例,西医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38例。

1.2 诊断标准 ①反复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伴反复头痛,记忆力减退。②鼻黏膜肿胀充血,中鼻甲或下鼻甲肥大,色暗红,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③近期X线鼻颏位片或CT冠状位扫描显示一组或多组鼻窦腔密度增高,黏膜增厚,上颌窦内可见液平面,但未见肿物及骨壁破坏。排除牙源性感染。

1.3 治疗方法 随机将100例分成3组,各组按既定方案治疗,并拟订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1.3.1 中医组 自拟鼻渊汤。药物组成:辛夷10 g,桔梗13 g,苍耳子10 g,川芎12 g,栀子15 g,黄芩15 g,防风40 g,黄芪10 g,白芷6 g,柴胡12 g,龙胆草10 g,甘草6 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3周为1个疗程。

1.3.2 西医组 抗生素口服,呋麻滴鼻液滴鼻,3次/日,上颌窦积脓量较多者行上颌窦冲洗,冲洗后注入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针5 mg,糜蛋白酶针4000 U,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鼻甲肥大者用等离子消融或鼻甲部分切除术。合并鼻息肉者内镜下行鼻息肉摘除术加窦口开放术治疗。

1.3.3 中西医结合组 将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同时使用治疗,时间为3周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①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鼻道通畅,鼻黏膜肿胀消退,鼻腔内无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窦CT扫描示上颌窦及其它窦腔清晰,黏膜无增厚。②好转:自觉症状消失,鼻道通畅,鼻黏膜轻度肿胀,有时鼻腔内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鼻窦CT扫描示上颌窦及其它窦腔清晰,黏膜少许增厚。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由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未彻底治愈致使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因其解剖结构特殊,尤其是上颌窦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引流,容易感染发病,各组鼻窦常互相影响反复发作而难以根治。西医组采用抗生素,血管收缩剂滴鼻,促使鼻窦开口通畅,利于引流。脓液多时配合上颌窦穿刺冲洗,最后注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地塞米松可减轻黏膜水肿并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糜蛋白酶能消化溶解变性蛋白质,使脓液分解変稀易于引流。并有抗炎及减少黏膜水肿的作用。对中下鼻甲肿大及鼻中隔高位弯曲,影响窦口引流的采用等离子治疗或部分下鼻甲切除及鼻中隔矫正术以改善通气引流。

该病中医称之为“鼻渊”[1],“脑漏”,最早载于《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知也”。其病因病理为风热邪毒或凤寒侵袭,郁而化热,壅遏肺经,邪毒上犯,结滞鼻窦,灼伤鼻窦肌膜而为病;或胆腑郁热,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病。其病多为气虚,卫表不固,致使邪毒上犯鼻窦,因而我们采用解表通窍,清热解毒,扶正化瘀之治则。针对病因病机施治,收效满意。方中辛夷、苍耳子疏风透窍为君,桔梗、防风、黄芩、柴胡、龙胆草、栀子清热解毒,宣肺利胆为臣;川芎活血化瘀,黄芪益气固表以助病邪祛除为佐,白芷引诸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疏风透窍,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排脓之功[2]。因此,口服中药鼻渊汤加用西医疗法治疗本病,疗效可,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王世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2] 胡熙明,张立平.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1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