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期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983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高立超 473000河南南阳市中医院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属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1],该病已成为导致患者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2],其诊断金标准是尿白蛋白排出量(UAE)。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其中Mo-gensenⅢ期38例、Ⅳ期2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8~67岁,平均52.7±8.2岁,病程2.2~6年,平均4.4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66岁,平均49.3±7.6岁,病程3.1~5.5年,平均3.7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T2DM)诊断标准[3],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糖尿病肾病符合:①有糖尿病的病史;②3个月内连续尿检查3次,UAER20~200μg/分(28.8~288mg/24小时);③尿蛋白0.5g/24小时,连续2次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糖尿病肾病的分期标准:参考Mogensen糖尿病肾病分期意见制定,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200μg/分或30~300mg/24小时,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明显,出现肾小球结节型和弥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荒废开始出现;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UAER持续200μg/分或尿蛋白0.5g/24小时,血压增高,水肿出现,肾小球荒废明显,GFR开始下降。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发病(慢性肾炎、高血压、痛风肾、狼疮肾、多囊肾、肾病综合征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②同时排除严重的心脏、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其他肾病;③不愿配合,饮食管理和治疗依从性差;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证或近期内未使用影响肾功能的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排泄量减少到治疗前的80%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尿蛋白排泄量减少到治疗前的50%~80%;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尿蛋白排泄量无减少。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糖尿病教育,配合饮食、运动锻炼治疗,控制蛋白质摄入,控制血糖、血压等,使其血糖控制在4.4~7.0mmol/L、血压≤130/80mmH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口服,1次/日,黄芪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250ml,1次/日,4周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治疗组在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蛋白及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肾功能较常规对照组有好转(P<0.05)。
讨 论
黄芪为豆科植物中药材,性甘温,补脾益气,并能升举、温运阳气,以利水消肿,其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黄芪多糖、一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研究证明,黄芪对DN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包括:抗过氧化作用,调节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的平衡;改善血小板功能;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改善水钠代谢;抗蛋白非酶糖化作用;改善肾小球滤过屏障等[4]。黄芪多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具有抗炎、抗病毒、强心、免疫调节、改善代谢的功效。本研究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口服缬沙坦联合静滴黄芪注射液,结果显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治疗(P<0.05)。故缬沙坦、黄芪联合治疗能有效地保护基底膜的电荷屏障,缓解肾小球的高内压及高滤过,降低DN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浆白蛋白的合成,减少尿蛋白的漏出,有效地缓解DN的进展,对DN有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立庆,金家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32例疗效观察叨.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4):51-52.
2 柳小琳.金水宝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干预[J].中外医疗,2008,21:102.
3 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17,429-430.
4 刘仪红,田浩明.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0):71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