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躯体移动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95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由海燕 265200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卫生院
黄学英 264100烟台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急性期
早期康复介入时间:传统的康复护理认为从治疗结束后才可以开始康复介入,而早期康复介入更有利于降低致残率。早期康复可以增加感觉信息的传入,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或代偿,极大的发挥了脑的可塑性,通过反复进行康复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1]。此外,早期康复可杜绝或减少废用综合证的发生,并可缩短康复疗程,减少患者开支[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48小时开始康复介入;失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排除再出血的可能,保证病情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介入。
体位摆放:恰当的体位能够有效预防、控制日后将要发生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情况,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3]。对于肌力在3~5级的患者,无需特殊摆放体位;而对于肌力在0~3级的患者必须注意体位的摆放。①仰卧位:用枕头或其他柔软物垫在患侧骨盆下,支撑骨盆前伸,防止患者出现骨盆后缩、上抬。在患膝下置小枕头,使膝关节保持一定屈曲,防止伸肌痉挛后屈膝困难。为防止产生尖足应避免厚重的被褥压在足尖部,同时应减少足底的刺激。患臂放在体旁枕上,肩脚下垫小枕头,保持肩关节前伸。上肢伸展、外旋位可防止屈肌痉挛。②健侧卧位:将大枕头放在患者胸前,靠近腋下,患侧上肢各关节伸展呈100°置于其上,高于心脏。患腿屈曲向前,膝下置枕头,使膝部处于内旋屈曲位,尤其注意患足部不能悬空,避免足内翻的发生。③患侧卧位;摆放患侧卧位时要注意,肩部避免受压后缩,要尽量前伸,与躯干夹角不小于90°,患侧上肢各关节伸展,后背用大枕支撑身体;下肢呈迈步位,健腿在患腿前,其下置枕头。
体位变换:体位变换可有效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等并发症。脑卒中早期体位摆放与体位交换同时进行是防止或对抗肢体痉挛、保护关节功能的重要护理措施。每隔2小时变换1次,夜间可适当延长,但绝不能超过3小时[4]。患病初期由于患者肌力不够,需要护士协助翻身,当躯干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可以鼓励并训练患者主动翻身。
推拿按摩:现代医学表明,通过手法进行早期推拿,可引发中枢神经环路的联系,促使患肢出现运动或肌肉收缩。早期推拿能利用残余的相对肌力较强的肌肉随意收缩而兴奋所有的运动神经细胞,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经常保持正常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可以避免瘫痪肢体无活动和不重视被动活动,以致形成关节挛缩而造成废用性退变的发生。在发病急性期,可以对其进行按摩。
床上运动:上肢训练最基本的项目是bobath握手,在软瘫期能有效预防患肢关节僵硬,挛缩,在翻身、移动过程中保护肩关节不受损伤,并有效抑制上肢痉挛的发生。双桥运动是下肢训练最基本的动作,护士可压住患者双足关节,保持平稳,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两膝关节并拢。桥式运动可锻炼股四头肌等下肢、腰腹部肌肉,为以后的站立行走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能够有效预防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5]。
坐位及坐位平衡练习:坐位训练可锻炼肌肉力量,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调整全身脏器机能状态[6]。躯干受双侧锥体束支配,恢复速度最快,所以脑卒中患者很早就可以开始坐位练习。
矫形器应用:矫形器主要起固定肢体和关节,控制异常活动,矫正畸形的作用[7]。对偏瘫肢体进行动静结合的保护性功能护理,休息时利用小夹板、保护肢体功能位,如固定肘关节,下肢伸展,用小夹板固定足、踝关节。肩、膝关节垫小垫或用三角巾固定肩部,使之保持功能位,同时配合被动、主动运动。
恢复期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早期由坐位过渡立位,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防止骨质疏松。患者先作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等以增强肌力;然后让患者站起,上肢垂于体侧,护理人员逐渐去除支撑,患者尽量让患侧负重,抬头看前方完成静态站立平衡训练。接着让患者仅用健侧上肢伸向各个方向,并随伴躯干相应的摆动,训练动态平衡。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时要注意安全护理,同时要注意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步行期重点纠正患者划圈步态。不能恢复步行或年老体弱患者,可辅助使用手杖或护士扶助行走。上下楼梯时应注意:上楼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先下患腿,再下健腿。
日常生活自理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教导患者如何最大限度应用患肢,同时应用健肢代偿,进行生活自理,从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开始,将康复训练引入到日常生活训练当中。
抗痉挛训练:对痉挛肌肉的持续牵张训练,可使亢进的牵张反射活动减弱,从而减轻肌痉挛,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应用牵张技术结合姿势反射以抑制痉挛,并有效地防止由于肌张力升高和肌肉活动不平衡而发生的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
每日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是处理痉挛的最基本方法。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如面部转向患侧时,化患侧上肢伸肌,抑制屈肌;仰卧位时,下肢伸肌得到易化,偏瘫宜避免;患侧卧位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均可受抑;站立时腰向右旋转,则右上肢屈肌易化、右下肢伸肌易化,反之亦然。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肌群张力。
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将回到社区或家庭进行进一步康复训练。
耸肩运动:耸肩运动可使肩部的神经、血管和肌肉放松,活血通络,为颈椎动脉血液流入大脑提供人工的动力,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叩齿运动:叩齿可固定牙齿,刺激唾液分泌增多,有助消化。同时使心脏排血量增加,脑血流量可增加,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头面部热摩:头面部热摩可改善大脑皮质兴奋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改善血液循环。
以手梳发:以手梳发能加强对头部的磨擦,促进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的发生;同时能健脑提神,解除疲劳。
运动锻炼:脑卒中高危人群不宜剧烈活动,应选择太极拳、气功、散步、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剑等舒缓的运动,应避免较长时间低头、骤然前倾弯腰、仰卧起坐等动作,以防颅脑血压骤然升高,引发中风。
热水洗脚: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射区域。头部的投射区在脚趾,坚持热水洗脚,并配合穴位按摩,可舒经活络、颐养脏腑、益智补脑、延年益寿。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就是建立在综合性,个体化基础上,以康复运动为基础,应用传统中医康复多样化手段,共同强化、整合了对中枢的信号输入,与康复训练的效应叠加,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郭国际.郭铁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20(3):171.
2 商晓英.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8):66.
3 于维东.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康复,2001,5(4):11.
4 何育风.内功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1):13.
5 严隽陶.脑卒中分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55.
6 王辉.脑卒中单元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3(27):589.
7 刘宏亮.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