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10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92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赵建生 735000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卫生院
赵银龙 735000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卫生院
胆囊炎症由于化学性或细菌性因素引起,多数胆道感染与胆石病又互为因果关系,胆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幽门螺杆菌。中医称之为胁痛,病因病机与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等有关。笔者应用西药加自拟清胆汤治疗46例患者,与单用西药组治疗的54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8月~2011年4月收治患者100例,年龄40~76岁,平均55岁。其中男36例,女64例,慢性者58例,急性者42例。急性者中伴发热36例,合并结石者20例,合并息肉者22例,实验室检查:WBC<10×109/L者52例,(10~15)×109/L者45例,(15~20)×109/L者3例,患者均有右肋痛,部分向后背或右肩放射,墨菲氏征均阳性,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或毛糙,胆汁透声度差等改变。中医辨证多为肝郁脾虚或肝胆湿热,其中治疗组肝郁脾虚型26例,肝胆湿热型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学大辞典》中关于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并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方法:西药组患者应用氨苄西林注射液5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02%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每天1次。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拟清胆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郁金15g,酒大黄10g(后下),木香15g,香附15g,白芍20g,白术15g,蒲公英15g,枳实15g,金钱草20g。随症加减:高热加生石膏20g;黄疸加茵陈20g;肋痛甚者重用白芍至30g;腹胀、消化不良加厚朴、陈皮各10g;伴有胆囊或胆管结石者,加海金沙20g。每天1剂,早晚分服。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胆分会西安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作为参照,制定以下评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除,B超复查胆囊体积恢复到正常水平,胆囊壁无增厚,无胆汁瘀积。②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除,复查B超胆囊或体积较前缩小,或胆囊壁无增厚,无胆汁瘀积。③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查B超较前明显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B超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第3周后出院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第2周出院率两组患者分别为544%、38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1606,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初期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例1:患者,女,72岁,2009年4月10日初诊,自诉1天前因食韭菜饺子后,感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呈阵发性加重,口干口苦恶心,食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体温375oC,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墨菲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WBC 107×109/L,B超提示胆囊壁粗糙。此症湿热内蕴,肝胆失疏,经基本方加龙胆草10g,车前子10g(包煎),同时给予氨苄西林50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静滴,654-2注射液肌肉注射,解痉止痛。治疗1周出院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好转,1年来无复发。
讨 论
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以胆为中精之府,与肝相表里,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发病原因多因饮食不节、酗酒暴食,劳倦过度,情志不舒所致,中医学属于肋痛胁胀之范畴,肝气郁结,肝胆湿热雍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湿热长期不化,故“不通则痛”。方中用酒大黄以通下泻火;柴胡、枳实理气解郁,升清降浊;郁金、黄芩清肝胆湿热;金钱草不仅有消炎作用,而且能活血、止痛并利胆,促进胆汁分泌;白芍柔肝缓急;木香、香附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刚柔相济,以达清肝利胆功效。在用中药的同时,给予两药抗菌素静脉滴注对症治疗,发挥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胆囊炎,增强了消炎利胆、止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中医药疗法或单纯西医药疗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志寅.诊断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