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30例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113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王静兰 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423000 )
周祖贻 湖南省长沙中医学院(41000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1.98±8.12)岁;多饮8例,多尿0例,多食1例,体重下降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三多一少”症状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1]拟定。临床见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并符合下列标准:①先经饮食控制2周:空腹血糖(FBG)>7.8 mmol)L,或餐后2h血糖(PBC;)>11.1mmol/L;②无酮症酸中毒、感染,无其他内分泌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疾患;③无胰岛素治疗史,能积极配合治疗者列人观察对象。
l.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内服消渴方:花粉10g,黄连l0g,生地黄15g,白人参l0g,天门冬l0g,麦冬10g,知母10g,黄芪10g,黄精15g,地骨皮10g,山萸肉l5g,三七粉3g(冲服)。每日l剂,水煎服,分2次服。配合达美康l60mg,2次/d,于早餐前30min口服。
1.3.2 对照组 单用达美康,使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病例均按标准给予糖尿病饮食,观察期间停用其他降血糖、降血脂药物,非特异性对症治疗两组相同。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疗程。
1.4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检测FBG,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6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FBG <7.2mmol/L、PBG <8.3mmo l/L: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FBG、PBG较治疗前下降10%~29%;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FBG与PBC;下降符合上述标准者。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者占绝大多数,继发者占少数。原发性糖尿病胰岛素不足的因素有:①胰岛分泌胰岛素减少;②胰岛素相对不足。近年来有关糖尿病病因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三种学说:①自体免疫学说,由于遗传的基础上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破坏了B细胞,于是分泌胰岛素不足,多见于女性幼年型患者,始动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②病毒感染学说,某些病毒特别是柯萨奇B4脑炎、心肌炎病毒可引起实验性糖尿病。临床上糖尿患者血清中的柯萨奇B4的抗体浓度亦较高,年轻女性发生急性糖尿病,从流行病学及血清学证据推测可能在遗传基础上由于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而发病;③胰高血糖素过多学说,引起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仅由于相对或绝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利用太少,也可能由于胰高血糖素相对或绝对分泌过多,使肝糖原输出过多,引起血糖过高及糖尿。故认为糖尿病是该两种激素对糖代谢失常所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记载最早,2400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就有“消渴”的记载,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病”的范围。多饮而渴不止为上消,多食而饥不止为中消,多瘦而膏浊不止为下消。人体阴液来源于“肾”,下消属肾阴不足,又可导致上消“肺”,中消“胃”燥热。故阴虚的病理重点在“肾”,燥热的病理改变重点在“肺”、“胃”。
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物质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果病情控制不好,可并发感染及血管、肾脏及植物神经损伤。高血糖、高血脂是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因素。该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方法,临床对开发中药,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寄予厚望,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气阴亏损,瘀血阻滞有关。
近代中医研究表明,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若脉洪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的是肺、肾气阴两虚,可用二冬汤。方用人参益气生津,花粉、知母,清热解渴。如舌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肃肺胃,生津止渴。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致病机制,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参与因素。达美康[3],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其增敏作用存在于几乎所有的胰岛素敏感组织,在肝脏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葡萄糖异生;在脂肪组织,加强葡萄糖氧化及其向脂肪转变,加强骨骼肌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还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且减轻高游离脂肪酸水平对胰岛B细胞的“脂毒性”,从而改善和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l] 杨云辉,谭显芳.中西医结合洽疗2型糖尿病49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1, 17(1):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215-217.
[3] 苏祝,毕会民.罗格列酮治疗初诊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医师杂志,2005,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