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8  浏览次数:98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克旭                     730700甘肃会宁县中医院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月收治FD患者61例,符合第6版《内科学》教材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及B超等检查手段,排除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恶性肿瘤、胰腺或胆道疾患等。将所选病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女20例,男11例,平均年龄47.3±7.6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3±8.1岁。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基础治疗均以吗丁啉10mg,3次/日,餐前30分钟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日,餐前30分钟口服,治疗组在其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针灸疗法,取穴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肝气郁滞,胃气不降,加肝俞、期门、梁丘和内关穴。脾虚为主者配下脘、天枢。两组疗程均为2周,所有病人均达到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变;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7例(54.8%),有效11例(35.%),无效3例(9.7%),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显效14例(46.7%),有效10例(33.3%),无效6例(20%),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大量研究提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上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证据是在过半数的FD患者有胃固体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常,消化间期3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促胃肠动力学药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期研究发现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这就可以解释,FD的症状在有胃排空延迟者是通过机械感受器产生,而在胃排空正常者,则由于中枢信号放大同样可以产生,精神困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于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调查报道在FD患者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示阐明。再者胃镜检查结果提示约半数FD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由此而引直的慢性胃炎,但研究至今未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且长期随访证明,经治疗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并伴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善之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在FD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FD发病的原可能有:上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过多,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内脏神经感觉过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里障碍,胃及十二指肠慢性炎症。目前治疗FD缺乏理想的手段,现代医学多根据症状采用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以及胃酸抑制药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且有抗菌、抗抑郁与心理治疗等。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和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FD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胃心痛”等范畴,从辨证论治观点来看,病位涉及肝、脾、胃,其中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证的原因。主要采用健脾疏肝降胃等为治疗方法,不论是中药汤剂或是中医针灸疗法均有一定治疗效果,被临床广泛采用。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作用于胃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及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与呕吐,并能有效地阻止胆汁反流[2]。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二者合用,对FD有一定治疗作用。

由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主要是采用现代医学促胃动力、抑酸,结合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取得了更好的疗效。中医中脘穴系胃之募穴,八会中之腑会,又是任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有健脾和胃之功效,临床极为常用。足三里系胃经之合穴,为四总要穴之一,是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穴位[3],二穴合用,具有调理脾胃,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作用,使肝郁得解,胃气通降,脾运增强,所以对FD有明显的调理作用,加之在肝郁气滞,胃气不降时配合肝俞、期门、梁丘和内关等穴位,平补平泻,达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脾虚时配以下脘、天枢穴位,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配合现代医学的抑酸和促胃动力疗法,相得益彰,共取中西医结合治疗FD之良效,疗效确切,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任娟清.实用药物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01

3 郑魁山.针灸集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55:17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