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反应291例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1044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杨军欣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岳瑛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和妇科手术后,是女性常见病,指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子宫体、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或盆腔腹膜发生炎性反应[1]。按临床发病过程分为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两种[2],炎性反应急性期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和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我院妇科自2009年1月~2010年8月,随机选择盆腔炎性疾病患者291例,采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汤剂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共291例,年龄15~65岁,平均33.2岁。其中急性发病35例,慢性发病256例;输卵管积水53例,附件增厚增宽107例,子宫直肠陷窝积液96例,排除急慢性盆腔炎的鉴别诊断:流产、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囊肿破裂、急性阑尾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盆腔静脉曲张等。辅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后穹窿穿刺、B超检查,必要时加用肿瘤标志物的测定(CA125、CA199等)、盆腔静脉造影术、盆腔血流图、腹腔镜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1.2
盆腔炎性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标准[2]:子宫压痛;口腔温度>38℃;子宫内膜活检证实有子宫内膜炎。附件区压痛:阴道分泌物0.9%NaCl溶液涂片查见白细胞,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B超及MIR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肿块。宫颈举痛;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球菌及衣原体感染,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盆腔炎有关的腹腔镜检查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炎性反应局限。补充营养和液体:给予高蛋白流质饮食,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引起炎性反应扩散[2]。
1.3.2
抗生素治疗:因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的混合感染,故抗生素的选择多采用联合用药。抗生素的选择应尽量选用广谱抗生素并联合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较为合理,但通常需在获得实验室结果前即根据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可选择的方案包括:①头孢菌素类;②四环素类;③克林霉素与氨基糖甙类药物联合方案;④喹诺酮类;⑤氨基青霉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疗程7~10 d。如治疗48~72 h体温持续不降或症状加重且出现中毒症状及脓肿破裂者应及时手术。
1.3.3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药物组成:丹参18 g、木香10 g、桃仁9 g、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茯苓12 g、牡丹皮10 g、生地黄9 g。每日1剂,连服7 d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服。
1.4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痊愈:盆腔附件区炎性包块及盆腔子宫直肠陷凹输卵管积液完全吸收,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积液吸收,包块明显缩小,症状消失;有效:积液吸收,症状减轻,但包块无明显变化;无效: 症状、包块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上述方法治疗1~2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和显效287例(98.6%),无效4例(1.4%)。
3 讨论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很多,常见的为淋球菌、结核杆菌、衣原体、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及病毒等。通常情况下病原体通过血液、淋巴或直接蔓延以及上行方式传播。女性生殖系统的特殊解剖特点为上行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一端通入腹腔(经输卵管伞端),另一端与体外相通(经阴道)。绝大多数盆腔炎是通过上行感染而传播的[1]。盆腔感染多为混合性感染,往往需要多种途径联合用药。急性期控制感染,有条件的同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若宫内有异物如节育器、胎盘残留或黏膜下肌瘤应在控制感染后及时取出异物或手术[2]。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月经期或月经后下腹痛、发热、头痛、食欲缺乏;白带异常若有腹膜炎可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症状:全身症状常不典型,有时可有低热、乏力,病程较长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抵抗力下降时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腹部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以及腰骶部酸痛,常在性交后、月经期前后以及劳累后发作伴有月经增多、月经失调、不孕等。盆腔炎性疾病体征: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和腹部包块。阴道和宫颈分泌物增多,心率加快,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宫颈举痛或摇摆痛。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体征: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可触及宫旁增粗的索条状物有压痛,输卵管积水或囊肿,可触及囊性肿物,欠活动、压痛。B超可见附件增宽、增厚或有炎性包块及盆腔积液。炎性反应转为慢性后可用中药配合治疗。本组病例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和显效287例(98.6%);无效4例(1.4%)。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盆腔炎性反应,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向 阳.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9.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