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辅助治疗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04 浏览次数:2247次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症,目前对于本症临床上多采取综合治疗,但有部分患者对治疗缺少反应,即使联合用药疗效依然很差,临床上谓之“难治性失眠症”[1]。针刺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而且安全性好[1-2]。2009年1月-2O11年12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联合中西药和心理干预对ω例难治性失眠症中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并做了对照观察,旨在进一步探讨针刺疗法对难治性失眠症的辅助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中医科门诊失眠症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总病程在2a以上;曾接受过3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镇静催眠药足量足疗程(至少8周)治疗,但从未达到显效标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3]评定总分≥14分;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定标准总分≥50分;患者知情同意而且未接受过本研究设计的干预方案或类似的综合干预。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重性精神障碍,或乙醇和药物依赖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对研究用药物有明显禁忌者。共收集120例,均接受门诊干预,干预前详细讲解本研究的意义、目的与方法以及相关的事项,充分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特别要注意帮助患者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心理,在患者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并积极配合完成本研究的前提下签订知情同意书。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41~76(59.25±15.65)岁;病程2~6.5(3.85±1.25)a;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失眠症的分级分型标准[4],属于中度48例,重度72例;心脾亏虚型34例,心肾不交型28例,心胆气虚型和肝阳上扰型各20例,脾胃不和型18例。依人组顺序按分级分型将患者配对随机分2组:试验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9.25±15.65)岁;病程(3.85±1.25)a。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58.85±15.45)岁;病程(3.65±1.16)a。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药物治疗方法保持均衡,均遵医嘱给予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采用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研制的复方中药方剂安神4号,组方:浮小麦50g、百合15g、大枣6枚、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2g、夜交藤15g、珍珠母sO g、茯苓10g、柴胡15g、甘草10g;由该院制剂室用自动煎药机煎制,自动加水、调温、煎熬、灭菌包装,冷藏,1剂/d,分早、晚2次口服。西药给予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含氟哌噻吨0.5mg美利曲辛10mg),早、晚各1片,重度患者中午加服1片;劳拉西泮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mg/d,睡前顿服。设置相同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放松疗法。干预8周,研究期间2组均不合用其他改善睡眠的药物或疗法,研究结束后再酌情调整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接受针刺治疗。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配穴:心脾亏虚型选心俞、脾俞、内关、中脘、足三里;心肾不交型选心俞、肾俞、内关、太溪、郄门,大陵;心胆气虚型选心俞、胆俞、内关、大陵、丘墟;肝阳上扰型选太冲(侠溪、足窍阴、风池;脾胃不和型选脾俞、胃俞、血海、肝俞。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或坐位,全身放松,常规针刺上述各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泻法、补法。每次留针30 m血,其间行针1~2次。前4周1次/d,每周连续治疗5d停2d;后4周隔日1次,共治疗32次。
1.3 观测指标 在患者人组时和干预后第2,4,8周末,由2位高年资医师用PsQI和SAS进行测评。同时监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和体质量,询问患者心理感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同时结合"QI减分率制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兼症完全消失,PSQI减分率≥75%;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至3h以上,睡眠深度加深,兼症基本消失,PSQI减分率≥5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但不足3h,兼症部分存在,PSQI减分率≥25%;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PSQI减分率<2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成组诊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时点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重复度量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在干预后第2,4,8周末各时点,试验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重复度量分析结果显示,2组干预后评分均低于入组时,干预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SAS还存在组间差别。同期对照比较,在干预后各时段试验组减分值均大于对照组。重复度量分析显示,PsQI:F组问=2.003,P=0.160;F组内=1504.495,P=0.000;F交互=6.766,P=0.000;SAS:F组闷=8.583,P=0.004;F组内=736.913,P=0.000;F交互=24.838,P=0.000.见表2。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2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痛、头晕、口干、恶心呕吐、腹泻等,均较轻微,能耐受,且出现在治疗初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消失,试验组有个别患者抱怨针刺有一定不适,但未影响治疗。未发现心、肝、肾、血液和代谢方面的异常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试验组为25%,对照组为2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430,P=0.51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干预后PsQI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人组时,提示2组的干预对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均有一定的疗效,这要归因于中西药联合治疗和心理干预的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试验组干预后各时段PsQI和SAS减分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也优于对照组,而2组一般资料和病情分级分型以及综合干预措施基本均衡,所不同的是试验组增加了针刺治疗,这种疗效优势应归因于针刺疗法的效应。提示针刺治疗对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的治疗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较大程度提高综合干预的效果,并使起效速度加快。而2组不良反应基本相似,除了个别患者有少许抱怨外,没有发现针刺疗法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因此可认为该疗法临床使用是比较安全的。
失眠症属于祖国医学“不寐”的范畴,其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致神失所养[2]。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为主要治法[4]。针灸治疗失眠的主要机制是调和阴阳,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7]。百会是督脉经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两穴配合能镇静安神、醒脑益智。神门、内关两穴可补心气养心安神,使心有所主。三阴交可补心脾、益肝肾、养血安神。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可镇静安神。本研究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穴位组合,充分发挥了针刺疗法协调阴阳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难治性失眠症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常有较长的病程,到处求医,可能尝试过多种药物或疗法,甚至存在一定的药物依赖,而且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治疗的期望值很高,但对治疗的依从性却很差,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遵医嘱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单一治疗难以奏效,单纯的针刺治疗也不例外。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比较可取,既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又能固本培元,避免长期使用西药产生药物依赖。但失眠症本身就是一种心身疾病(情志病),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可能是必需的。本研究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再辅以针刺治疗,各种措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通过不同的机制对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的治疗发挥协同作用,能较为有效地缓解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对于中老年难治性失眠症患者采取中西药联合治疗,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再辅以针刺疗法,能较为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睡眠状况,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因此,对于难治性失眠症患者,当其他方法疗效不佳时,不妨采用本方法予以干预,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丈献]
[1]罗建武,曾德志,王兵华.针刺疗法辅助治疗难治性失眠症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02):223-225.
[2]曹伟群,孙相钊.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09,(08):937-938.
[3]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92-294,213-214.
[4]英健民.针灸治疗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1):68-69.
[5]李永贵.养阴活血安神汤治疗顽固性老年失眠症32例[J].中医药导报,2011,(12):102-103.
[6]徐子莉,张晓燕.背部推拿辅以拔罐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1,(12):100-101.
[7]杨尊求.行为疗法结合针灸疗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3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