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针灸推拿学》

心理干预对学生针刺进针疼痛感觉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2-20  浏览次数:1254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针刺疼痛的接受不令人满意,总认为针刺一定会产生疼痛或其他不适感,在治疗过程中,许多人因惧怕疼痛而耽误治疗,有的甚至放弃治疗,从而丧失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期,造成终生遗憾[1]。本研究通过对比2种不同心理暗示针刺进针疼痛感觉的研究,发现无痛心理暗示有利于减轻针刺进针疼痛,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40例实验者全部来源于我院护士学校大专二年级学生,均为针灸初学者。将实验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1组70例,均为女性,年龄16~19(17.159±3.257)岁。实验2组TO例,均为女性,年龄16~18(17.236±3.360)岁。2组性别、年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材料 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直径0.25mm,长25mm,75%乙醇,消毒棉签若干。

1.3 实验步骤 ①充分讲解单手针刺的动作要领、针具及刺手消毒的重要性、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②进行实际针刺合谷穴的现场演示;③对2组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④发针、消毒,让学生自己完成针刺操作;⑤针刺结束后即行疼痛评定。

1.4 心理干预方法 实验1组:采用微痛心理暗示,给学生交代:针刺有一定的疼痛,但仅仅是微痛,一般均可以忍受,完全不需要产生恐惧心理。实验2组:采用无痛心理暗示,给学生交代:针刺完全不痛,一般均可以接受,完全不需要产生恐惧心理。均针刺合谷穴,心理暗示反复3遍,强化并保证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5 观察指标

1.5.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采用刻有0~10数字的标尺,0代表不痛,10代表极度疼痛,让实验者选择符合自己疼痛情况的数字。

1.5.2 疼痛分级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将疼痛分为4级。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严重,可忍受;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

1.6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年龄及VAS评分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疼痛分级比较采用Mann-whitney Tesy,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完成情况 排除既往已经接受过针灸治疗的学生,实验1组2例,纳人统计分析68例;实验2组1例,纳人统计分析69例。

2.2 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心理干预后,实验1组VAS疼痛积分(2.566±1.379)分,实验2组疼痛积分(1.761±1.706)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036,P<0.01)。

2.3 疼痛分级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与心理状态联系密切疼痛感觉是一种原始感受,具有保护机体避免进一步损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于机体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保护性的反应。随着生理解剖学实验的深人研究,医学界对疼痛的认识逐渐提出了比较明晰的概念。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SAP)认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主观情绪上的感受。当人体受到扎、割、挤、烫、冻等外界刺激时,皮肤上的痛觉点引起中枢的反应,从而进行有效的防御,因此避免或减轻了各种伤害。通过不断对疼痛的深人研究,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疼痛与理化等因子刺激有关,同时疼痛与精神心理状态联系密切,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心理状态。

3.2 无痛针刺是针灸医生应该掌握的临床手法之一针刺不仅可以治疗疼痛,而且针刺不当也可产生疼痛。针刺是一种侵人性刺激,可引起疼痛等不适反应,尤其会使有些患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放弃治疗,从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疼痛是个体的人对现在的刺激和以往疼痛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医生在进行针刺时,患者的疼痛主要来自皮肤,因为在皮肤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其受到超强刺激时,就可以引起机体反应,从而感到疼痛。医学心理学还认为:疼痛不完全是躯体问题,还具有很大的心理成分,与情绪紧张、恐惧、暗示、注意力集中、性格、年龄以及对疼痛的经验和记忆等有关[2]。故要避免紧张—疼痛一更紧张一更疼痛的恶性循环[3]。若患者在精神紧张、恐惧时,则不易进针,应在针刺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赢得信任,取得合作,同时,医者手法要轻巧进行,这样才能减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的疼痛[4]。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特征,从而降低或消除针刺引起的疼痛感是研究的目的[5]。

3.3 心理干预有利于临床针灸的推广应用 尽管人们对疼痛与疼痛传导途径的机制越来越清楚,但还必须强调个体对疼痛感觉及对疼痛的正确评价是个复杂现象,它除受伤害感受传导途径活化的影响外,还涉及心理和情感的过程。据研究[3],在针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或暗示针刺以后会产生疼痛,患者往往会在接收到暗示以后感觉恐惧和疼痛的加剧,这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告诉微痛心理暗示从而产生疼痛的学生比告诉无痛心理暗示的学生比例要大一倍,同时与疼痛相伴还可以出现其他如酸、麻、胀、重,甚则出现触电感等感觉。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轻或消除进针疼痛,借鉴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手段,更好地为患者治疗提供一种乐于接受的方式,同时促进针灸技术在临床更广泛地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4 参考文献

[1]董素亭,张彬,刘卫华,等.心理干预对针刺所致疼痛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812

[2]董素亭,张彬,贾海波,等.针刺所致疼痛原因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6):4542

[3]董素亭,张彬,刘卫华,等.针刺所致疼痛的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25(2):27-28

[4]吕振军,翟玉馨.浅谈针刺手法中疼痛的原因和处理[J].陕西中医,1996,17(8):365

[5]李晓雯,袁欣,张瑾.临床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