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医临床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12-12-12 浏览次数:118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淑香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450000)
1 辨证是关键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证是疾病的实质。比如咳嗽既可是疾病的症状,也可是咳嗽病证。从五脏观来论,咳嗽本位在肺,但与肝,脾,肾相关。接触到一个咳嗽患者,如何把握病位和病性呢。可引导学生从病史,伴症,痰的量、色、质、味等方面多角度去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的兴趣,得到病和证的结论。问题-讨论-分析-结论这样的过程本就是理论深化和临床能力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深化的学习,可有效地培养中医生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治病和治好病。如果一味的、单调的谈论书本是无法取得好的临床教学效果的。在临床教学中,注重临床的个体化,多样化,注重从多样化的临床表象中仔细分析,找到病证的根源所在,是一个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实践的课题。各系统疾病有其各自的特点,从望、闻、问、切到病机讨论,在临床实践中处处强化辩证的能力,良好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疾病的实质特点,我相信,中医学生会有个很好的提高,不会犯“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错误,并且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2 循序渐进是原则
学生刚进入临床实践,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茫然。从书本到实践,是需要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疑惑到肯定再慢慢深入的过程,需要时间,不可操之过急。合理安排实习的病例和时间,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分析,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对实习中的不足,错误及时提出并纠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对脾虚证的认识,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很多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脾虚的表现,脾虚是病之本,表象却可是多样的:纳食的减少,胃脘的涨满,肢体的水肿,疲倦乏力等是常见的症状。举例一个患者少少进荤食就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且便不成形,或者便矢气,且矢气少有臭味,但就简单的一个临床表现让同学们去分析,各抒己见。一番讨论结合患者舌质淡,舌体胖更或者兼舌边齿痕,综合分析,脾虚证就是病证关键。同样的脾虚可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水肿,咳嗽,泄泻等,治疗上也要有所侧重,水肿要健脾利水,健脾化痰,健脾止泄等,紧密结合临床,举一反三,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不断提高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临证能力,带教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挖掘到病证实质,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强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 重视名家医案的学习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医家的贡献,名家名案浩如烟海,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许多疗效卓著的名医名家,这些医家对很多病证都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论或医案来自临床,非虚拟病案所能比,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大量的名家名案对提高中医的悟性和临证水平是非常有益处的。在这个过程中,可有目的,有重点的去学习,也可就某一点去深入认识,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医理论。如遇到脾胃系病证的患者,可阅读补土派李杲的《脾胃论》专著,深刻认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而“调理脾胃”之法,可补中益气,还可温胃,安胃,清胃等等。同时认识到李杲学说的局限是重视了胃阳而忽略了胃阴,清代叶桂提出“养胃阴”的见解,对内伤脾胃病的处理就更为全面。认识胃阴不足的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口渴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胃阳不足临床表现为:胃痛喜温,得食则缓,口泛清水,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缓等。治疗上可分别采取温养胃阳,滋养胃阴而取效。如效欠佳,症状缓解不理想,就要进一步思考,根据阴阳互化互根的理论,采取补益阴阳的方法,注意用药有所侧重。通过这样的实践,生动而真实,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理解,深化了中医阴阳理论的认识,丰富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临证的能力。
4 重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在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培养体系下,没有纯粹的中医。而中医学生更要重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学好西医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医学的优势,在现代很多疾病领域,中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服务才是可取之道。在临床带教中,结合各系统疾病本身的特点,分析各疾病中西医治疗的优势和如何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既要培养学生成为中医的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强化西医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成为既是能“把脉”的好中医,又是能拿好“听诊器”好医生,这也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所在。如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放化疗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带瘤生存”成为是近年来患者的要求和医生的治疗目的,而在患者进行放化疗的同时,中医可以起到很好的减毒增效的效果。生活质量已经纳入到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中,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中医药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统计资料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很多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背景下,都离不开中医药的介入和支持。
总之,如何更好的做好临床带教工作,教会学生真正掌握辩证施治的规律和良好的临床辩证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医毕业生,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