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药学其他》

·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体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08-05  浏览次数:1445次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于近代研制成功的中药创新剂型。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使用,其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呈上升趋势。据报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心悸等,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川。目前过敏反应临床前评价方法多为整体动物实验法(包括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主动皮肤过敏试验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等)。但因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和杂质的量难以控制,传统评价方法不够灵敏;而且过敏反应存在特异性,使用正常动物可能无法准确评价,所以经检验合格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亦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外,传统评价方法采用主观评价指标,重现性差,整体动物实验周期长,耗费人力物力多,不适合大规模药物筛选。基于动物福利和3R原则考虑,有必要建立体外致敏性评价方法。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为I型过敏反应,此外亦有一部分类过敏反应。I型过敏反应由IgE介导,过敏原进人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IgE抗体,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上使之致敏,当同一抗原再次进人机体后,即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类过敏反应是由炎症或者与抗原一特异性免疫反应无关的反应引起的,包括过敏原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者嗜碱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以及通过激活补体系统间接引起该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两者共同点在于主要效应细胞均为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区别在于前者由IgE介导,患者血清中IgE浓度升高,一般2次或者多次给药后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后者与抗原一特异性免疫反应无关,患者血清中IgE浓度未见明显升高,首次用药即可产生。临床上区别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十分重要,如为过敏反应,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反应增强,患者可能致命;而类过敏反应则不同,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反应不一定增强,甚至可能全无反应。  针对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过程,目前用于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体外实验方法主要有检测特异性IgE的免疫学测定法和检测细胞脱颗粒的细胞学测定法二1免疫学测定法免疫学测定法是应用免疫学理论设计的一系列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实验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ime-linkedimmunosorbnentassay,ELISA)、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法(radioallergosorbenttest,BAST)、荧光酶免疫测定法(fluorenzymeimmunoassay,FEIA)、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multipleallergosorbenttestchemilu-minescentassay,MAST一CLA)、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免疫芯片法(immuno一chip)等。  1.1ELISA法  ELISA法以生物酶为标记物,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兼具灵敏和特异两方面优点,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也是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免疫学测定法。根据检测目的以及操作步骤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1.1.1间接ELISA法胡昌等研究发现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采用水提醇沉工艺制备,药材中植物蛋白等抗原活性物质可能会残留到注射液中引起过敏反应,首次建立了一种间接ELISA法,用于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过敏性杂质。具体方法为模拟水提醇沉工艺制备中药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性抗体,分别用中药抗原和中药注射剂包被酶标板,用特异性抗体作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二抗,用TMB一过氧化氢尿素底物显色,在450nm下读取吸光度(OD)值,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中药注射剂中残留的抗原活性杂质。用含蛋白量计算,丹参抗原的检出限为0.4mg·L,刺五加抗原的检出限为0.5mg·L。有研究认为黄芬昔可能是双黄连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为了阐明黄琴昔的致敏性,尹婕等在体外制备了黄芬昔-牛血清白蛋白完全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特异性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8000,为今后深入研究黄琴昔免疫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1.1.2竞争ELISA法间接ELISA法需要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表面,最常用的载体材料为聚苯乙烯,它通过疏水作用吸附蛋白质,因此适用于蛋白类完全抗原的检测。小分子半抗原不容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在洗涤过程中容易脱落,不能直接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张启云〔课题组建立了竞争ELISA法,用于检测双黄连注射液中半抗原物质将双黄连生理盐水溶液与正常兔血清体外孵育制备完全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特异性抗体,用双黄连生理盐水溶液与正常兔血清孵育所得的抗原包被酶标板,封闭洗涤后加人不同浓度的双黄连和特异性抗体,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蛋白A交联的辣根过氧化酶(HRP-SPA)作二抗,用OPD一过氧化氢底物显色,在450nm下读取OD值,计算抑制率I(%),绘制抑制曲线并计算抑制率为50%所对应的双黄连注射液浓度ICso。结果表明双黄连对抗血清抑制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升高,ICs。0.75mg·mL。  1.1.3双抗夹心ELISA法  双抗夹心ELISA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用于检测抗原,也可用于检测抗体。曾娇丽等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法研究黄答昔的致敏性。体外合成黄芬普完全抗原,用黄芬昔完全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特异性抗血清,纯化得到IgG抗体,再用改良过碘酸钠法进行酶标记,得到黄芬背酶标IgG抗体。同时用双黄连注射液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特异性抗血清,纯化得到双黄连注射液IgE抗体。用双黄连注射液IgE抗体包被酶标板,封闭洗涤后加人黄芬普完全抗原,用黄答昔酶标IgG抗体作二抗,用四甲替联苯胺底物显色,用酶标仪在450nm下测定OD值。结果表明黄琴昔完全抗原呈阳性反应。  综上所述,间接ELISA法适用于蛋白质等大分子完全抗原的检测;竞争ELISA法适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而双抗夹心ELISA法适用于分子中具有至少2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的检测。  1.2其他免疫学方法  临床上也广泛采用RAST法‘3-,FEIA法X13一“一、MAST一CLA法和immunoblotting法进行过敏性疾病诊断和过敏原筛查,其中以ImmunoCAP系列商品为代表。但是与ELISA法相比,这些方法检测成本高、操作烦琐且大多针对已知过敏原筛查,不适于实验室大规模未知过敏原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屈会化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19}等先后提出了利用immun。一chip法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的思路,但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暂无应用实例。  2细胞学测定法  从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看,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是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嗜碱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肥大细胞存在于组织内,虽然二者形态和分布不同,但胞浆内都含有大量嗜碱颗粒,当受到过敏原或者类过敏原刺激时,能发生脱颗粒而释放各种生物介质,例如组胺担一氨基己糖普酶、类胰蛋白酶、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机体产生过敏症状。通过测定这些生物介质,可以反映过敏原或者类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进而判断其致敏能力。  2.1细胞系的选择  国内外研究中常用肥大细胞来进行过敏原及抗 过敏药筛选。目前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研究中应用的有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atperitonealmastcells,RPMC)、大鼠嗜碱白血病细胞(ratbasophilicleuke-miacells,RBL一2H3)和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mousemastocytomacells,P815)等。  2.1.1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PMC)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从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中分离得到RPMC,建立了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方法,用于评价一些中药注射剂引起的类过敏反应。结果表明该方法用形态改变计算脱颗粒率指标具有直观、简单易行而且可靠的优点。但是从腹腔提取的肥大细胞未经纯化,含量很低,其余的大多数淋巴细胞中也含有月一氨基己糖普酶,不能通过检测a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率来反映肥大细胞脱颗粒,缺乏客观评价指标。此外,RPMC不能体外传代培养,一次无菌提取的细胞仅能应用数天,不适合作为长期使用的模型。  2.1.2大鼠嗜碱白血病细胞(RBL一2H3)RBL-2H3是1978年由美国国立牙科研究所免疫实验室用嗜碱白血病Wista:大鼠血液中分离的RBL细胞株反复克隆获得的一个亚系〔23。尽管该细胞名为嗜碱白血病细胞,但其实是一种豁膜型肥大细胞,表面存在高亲和力IgE受体(Fc}RI),可以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而释放组胺、细胞因子、蛋白酶等介质。RBL一2H3具有与RPMC相似的细胞结构和脱颗粒反应机制,且可在体外稳定传代培养,在国内亦可获得商品化的RBL一2H3,采用RBL一2H3模型筛选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具有灵敏、快速和高通量的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过敏反应体外筛选模型。但由于过敏反应的特异性以及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种属差异,采用RBL一2H3预测人体结果仍有一定风险。  2.1.3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有研究对RBL-2H3和P815激活后脱颗粒反应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活化后脱颗粒现象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比RBL一2H3更适合作为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高婕等采用P815模型对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致敏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血塞通、清开灵、双黄连等注射液能显著引起P815脱颗粒释放组胺(P<0.01),香丹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的检测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者P<0.05),而柴胡注射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中药注射剂严重病例报告次数排名相符〔n,提示P815具有评价中药注射剂致过敏及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2.1.4其他  由于人和动物之间的种属差异,采用上述动物细胞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风险。TakagiK等提出将人FcsRI的。侧链转染到RBL一2H3上,用人IgE致敏和抗人IgE抗体激发后月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率筛选出应答最强的RBL-hEIa一2B12克隆,并利用该模型检测人血清中FcaRI。结合型IgE,特异性更强。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用人体细胞来进行过敏反应评价的报道,例如人皮肤肥大细胞(humanskinmastcells)、人外周血嗜碱白血病细胞(Ku812)-2a-29}、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umanacutemyeloidleukemiacellline,MUTZ一3)L3ol、人角质细胞(humankeratinocytecellline,NCTC2544)等。但除了高婕等对中药注射剂导致Ku812,RBL一2H3和P815脱颗粒反应差异进行比较,发现P815比RBL一2H3和Ku812更适合检测中药注射剂致敏情况外,尚未检索到其他应用人体细胞来研究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报道。  综上所述,RBL一2H3具有稳定、易于获得的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过敏反应体外筛选模型,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研究中积累了很多经验;P815比RBL-2H3灵敏度更高,具有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而Ku812,MUTZ一3,IVCTC2544等人体细胞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今后有望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2.2致敏模型的选择  因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是I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区别在于前者由IgE介导,而后者无需IgE介导,所以采用有/无IgE致敏的细胞模型不仅能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还能将临床上经常混淆的I型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区分开。  2.2.1致敏细胞模型  2.2.1.1单一成分抗血清致敏细胞模型彭博X32_等建立了绿原酸抗血清致敏细胞模型。给豚鼠腹腔注射10mg/kg‘绿原酸生理盐水溶液,隔日1次,连续3次,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灭活补体,获得绿原酸致敏血清。将RBL一2H3与绿原酸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用20mg·L一1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RBL一2H3脱颗粒。同血清对照组相比,绿原酸血清+绿原酸一HSA组的组胺释放率和a一氨基己糖营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o.ol>,绿原酸血清+绿原酸组过敏介质释放率未见明显变化。同绿原酸血清+绿原酸组比较,绿原酸血清+绿原酸一HSA组的组胺释放率和月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0.01)。同时发现,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一2H3并未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由此推断,绿原酸是双黄连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致敏原,致敏机制可能是绿原酸进人体内与蛋白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复合物,引起I型超敏反应。  2.2.1.2中药注射剂抗血清致敏细胞模型等用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孵育12h,建立致敏RBL一2H3细胞模型。然后将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一2H3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一2H3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提示体外致敏RBL一2H3模型能够模拟体内过敏反应过程。  2.2.2未致敏细胞模型  吴嘉瑞等[3」对580例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案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160例无过敏史患者中,除9例是多次用药后发生过敏性休克外,其余151例均为首次用药即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占总病例的26.03%,占无过敏史病例的94.38%,表明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中有一部分是类过敏反应。  中药注射剂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直接刺激或者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肥大细胞或者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张忠义课题组利用未致敏细胞模型对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类过敏反应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与RBL一2H3共孵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脱颗粒,显色法测定月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度和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Sb一9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可以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a一氨基己糖昔酶,但不引起补体系统激活,其在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为非补体激活相关的类过敏反应。罗霞等将血塞通等7种中药注射剂与RBL一2H3共同培养,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RBL一2H3,显色法计算月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组胺含量。结果表明,血塞通、清开灵、双黄连、脉络宁、香丹、穿唬宁注射液能显著引起RBL一2H3脱颗粒,血塞通、穿琉宁、柴胡注射液能促进a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血塞通、清开灵注射液能显著促进组胺释放,与临床类过敏反应报道相关综上所述,致敏细胞模型适用于评价I型过敏反应,而非致敏细胞模型适用于评价类过敏反应。  鉴于不同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不同,例如双黄连注射液以I型过敏反应为主,而清开灵注射液以类过敏反应为主,综合采用致敏和未致敏细胞模型不仅能全面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还有助于明确致敏机理,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2.3检测指标的选择  当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受到过敏原或者类过敏原刺激时,能够发生脱颗粒而释放多种生物介质,例如组胺.a一氨基己糖营酶、类胰蛋白酶、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机体产生过敏症状。通过观察细胞脱颗粒状况以及检测生物介质释放率,可以客观地评价过敏原或者类过敏原的致敏能力,进而探索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2.3.1细胞脱颗粒率计算和形态学观察正常的肥大细胞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核小,染色浅,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含有致密的小颗粒,过敏原或类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细胞浆稀疏,出现大量空泡样结构。采用光电显微镜可以观察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细胞表面或内部结构变化,计算脱颗粒率。根据所用显色剂不同,可以分为中性红染色法[32,35伙甲苯胺蓝染色法、阿利新蓝染色法等。  胡剑江等还建立了一种光学成像法,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全内反射显微镜动态观察过敏原刺激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细胞内囊泡向细胞外脱出的过程以及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  2.3.2组胺释放率测定  组胺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内,是一种由组氨酸脱竣而成的化学介质,当机体受到刺激引发抗原一抗体反应或者类过敏反应时,引起肥大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释放出组胺,与组胺受体作用产生过敏反应症状,因此,组胺是脱颗粒反应最典型的标志物。  临床上1ng·mL组胺不引起症状,1一2ng·mL仅有皮肤反应,6ng·mL发生全身反应,100ng"mL’以上发生严重反应。常用的组胺测定方法有荧光法「z4,3z,4o}、ELISA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伙液质联用法带电泳法等。荧光法操作简单但专属性差;ELISA法基于免疫学反应,在组胺测定中比荧光法准确,且不需样品预处理,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适合高通量检测,但ELISA法无法将组胺与酪胺、腐胺、尸胺等其他有机胺区分开,在复杂生物样品测定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比ELISA法灵敏,且可将不同有机胺分离,准确度高,但需要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操作复杂;气质联用法和液质联用法不仅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0.6一0.7ng·mL,而且运行时间短,更适合复杂样品的高通量检测。  2.3.3刀一氨基己糖普酶释放率测定  肥大细胞中主要存在2种颗粒—分泌颗粒和溶酶体,在这两种颗粒中储存有大量生物活性介质,组胺只存在于分泌颗粒中,而月一氨基己糖昔酶同时存在于这2种颗粒中。虽然组胺是脱颗粒反应最典型的标志物,但它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物质(半衰期为30一60min),温度和孵育时间变化均可影响细胞上清液中组胺含量,而月一氨基己糖昔酶稳定性好,可同时反映上述2种颗粒情况,释放率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一致49,与组胺释放率成正相关,作为肥大细胞脱颗粒标志物重复性更好。  常采用酶底物显色法测定月一氨基己糖昔酶:在样品中加人底物月一氨基己糖(4一硝苯基一N-乙酞基一月一D一氨基葡萄糖),混匀后37℃孵育90min,加人碳酸钠一碳酸氢钠缓冲液终止反应,在405nm测定OD值,计算月一氨基己糖昔酶释放率[2,一22.24一25,32,34一35,37,40]。  2.3.4类胰蛋白酶释放率测定  胰蛋白酶占肥大细胞蛋白酶的25%,是肥大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标记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几乎不含类胰蛋白酶,但出现过敏反应时血浆类胰蛋白酶显著升高。类胰蛋白酶预测过敏反应阳性和阴性准确率分别为92.6%和54.3%。肥大细胞能释放类胰蛋白酶,而嗜碱粒细胞不能释放类胰蛋白酶,因此,类胰蛋白酶能特异性表明肥大细胞是否发生脱颗粒反应5。。研究发现在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组胺,R一氨基己糖昔酶和类胰蛋白酶平行释放,在相同条件下类胰蛋白酶更易被检出。  常采用酶底物显色法测定类胰蛋白酶:在样品中加人底物。_N一苯甲酚-DL一精氨酸一p一硝基苯胺(BAPNA,混匀后370C孵育20一30min,加人30%乙酸终止反应,在405nm测定OD值,计算类胰蛋白酶释放率。  2.3.5AnnexinV阳性率检测  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是通过胞吐作用将颗粒完整地释放到胞外,参与这种跨膜转运的蛋白很多,1999年DemoSD首次报道用AnnexinV来标记脱颗粒的RBL一2H3,结果显示AnnexinV能特异性地与细胞表面的分泌颗粒结合,结合程度与刀一氨基己糖普酶释放成正比〔szj。可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作为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的直接指标一22,24,37,40,52。  2.3.6其他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受到过敏原激发后分泌白三烯(leukotrienes,LTs,其中半胧氨酞白三烯LTC4及其代谢物LTD4和LTE4是重要的过敏介质。嗜碱粒细胞过敏原激发试验(cellularallergenstimulationtest,CAST)就是通过检测这些新生成的化学介质来测定细胞脱颗粒程度,进而诊断过敏反应,临床上常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商品化产品有CASTELISA)(BuhlmannLaboratories)等。  此外,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受到过敏原激发后细胞表面一些特异性膜蛋白表达上调,例如CD63和CD203c]5'-ss]。采用流式细胞仪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flow一cytometricallergenstimulationtest,FAST)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定量测定肥大细胞的激活程度,临床上使用的商品化产品有FlowCAST)(BuhlmannLaboratories)和BASOTEST)(Beckton一Dickinson)等。  CAST法和FAST法优点在于有商品化产品,结果重现性好,缺点在于检测成本高,尚未检索到应用这2种方法来研究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报道。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后,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多种生物介质,组胺是最典型的脱颗粒反应标志物,但是稳定性差,实际研究中多采用尽一氨基己糖普酶释放率和AnnexinV阳性率来评价细胞脱颗粒程度。  3总结和展望  目前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体外评价方法主要有检测特异性IgE的ELISA法和检测细胞脱颗粒的RBL一2H3模型法。  ELISA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位点之间,其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的互补关系具有高度特异性,所以测定时无需预先分离待检物,操作简便,但是ELISA法需要将抗原或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表面,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吸附,造成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而且小分子化合物不容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在洗涤过程中容易脱落,不能直接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此外,包被液和缓冲液的选择、加样、孵育、洗涤、显色、读板等因素均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RBL一2H3模型法基于过敏反应发生过程,体外模拟过敏原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生物介质引起过敏反应,通过观察细胞脱颗粒状况以及检测生物介质释放率,可以客观地评价过敏原致敏能力,进而探索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该方法简单易行、周期短,在过敏原筛选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此外,综合采用致敏和未致敏细胞模型不仅能全面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还有助于明确致敏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但是,有报道称RBL一2H3模型法不适于由复杂蛋白质过敏原诱导的多克隆抗体的检测「60]。但是,有报道称RBL-2H3模型法不适于由复杂蛋白质过敏原诱导的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因素很多,致敏机制也不尽相同,为了全面了解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确保其安全、有效,笔者建议,在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体外致敏性评价方法对潜在致敏原进行筛查,明确其致敏机制,为改进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 National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Annual Report(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EB/OL].[2011-04-25]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60952.html.2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uidance for Immunotoxicology(Allergic or Photo-allergic Reaction)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r Natural Medicines(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3 WU Jia-rui(吴嘉瑞),ZHANG Bing(张冰).Study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rb injection-induced anaphylactic shock based on case-control analysis from medical literature(基于病案对照分析的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流行病学特点研究).Tradit Chin Drug Res Clin Pharmacol(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5):4044 FDA.Guidance for Industry-Immuno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20025 WANG Jun(王钧),CHEN Tian-yan(陈天焱),SHAO Wen(邵文),et al.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anaphylactoid reactions du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浅析中药注射液体外类过敏检测方法).Immunol J(免疫学杂志),2011,27(12):10836 HU Chang-qin(胡昌勤),XU Ming-zhe(许明哲),MA Yue(马越),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allergic impurities in the parenteral inj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containing Salvia miltiorrhiza(含丹参的中药注射液中过敏性杂质的检测).Acta Pharm Sin(药学学报),2008,43(5):51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