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临床药学》

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12  浏览次数:1094次

气管插管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麻醉方法,在进行诱导插管时,常常会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血管反应,包括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等,以及各项激素的分泌增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还会导致患者的耗氧量增加,蛋白质和外周脂肪的分解,血糖的明显增高,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1]。笔者使用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进行预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5例,女25例;年龄23~66岁,平均(48.03±11.49)岁;体重46~79.5 kg,平均(61.80±9.17)kg; ASA分级Ⅰ级;心功能分级Ⅰ级。对照组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6~66岁,平均(49.00±10.35)岁;体重48~90 kg,平均(65.07±13.00)kg;ASA分级Ⅰ级;心功能分级Ⅰ级。两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排除喉镜暴露不佳的患者;排除气管插管时间超过30 s的患者;排除伴有哮喘的患者;排除伴有窦房结病变的患者;排除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手术麻醉,术前让患者禁食水8~12 h,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术前使用阿托品和苯巴比妥进行诱导麻醉。观察组患者均于插管前给予咪唑地西泮0.03 mg/kg加芬太尼3 μg/mg加丙泊酚2 mg/kg加艾司洛尔1 mg/kg静脉推注,在30 s内推注完成,并于1 min后给予患者1.5 mg司可林静脉推注,当患者肌颤消失后进行插管。对照组患者除未使用艾司洛尔外,其他麻醉药物的用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第1分钟、第3分钟、第5分钟、第10分钟进行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第1分钟、第3分钟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第1分钟、第3分钟、第5分钟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气管插管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使用喉镜以及进行插管时,咽喉部、会厌部以及气管黏膜处受到了机械刺激,从而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性升高,引起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可以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反应,从而增加患者的耗氧量[2]。如果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临床上预防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增加麻醉的深度,从而抑制心血管反应;②使用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进行气管表面麻醉;③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调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丙泊芬是临床上常用的短效、快速麻醉药,具有扩张外周血管以及抑制心肌的作用,可以加深患者的麻醉。艾司洛尔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是一种短效的β1-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的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从而减轻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3]。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第1分钟、第3分钟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第1分钟、第3分钟、第5分钟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艾司洛尔可以有效的减轻气管插管时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张文斌,林高翔.艾司洛尔在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中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9,31(4):535.

[2] 李宁江,沈立红,袁春晖,等.不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对危重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98.

[3] 李 勇,余四新,程 亮,等.丙泊酚、利多卡因和艾司洛尔对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2,30(3):222.

[收稿日期:2013-11-31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